在郑智化“连滚带爬”退圈之后,一位盲人决定独自出国

7 通天教主 2天前 149次点击

《从此,世界在我面前》

START

READING

| Character Introduction

图片 图形

插图 图形

张炜军

1996 年生,湖北人

两岁因病失明

2018 年毕业于长春大学

2025年毕业于美国雪城大学

同年拿到伊利诺伊大学博士offer

插图 图形

插图 图形

你一旦是视障人士,

从小到大,

周围的环境都会告诉你,

你只能做按摩。

——张炜军

插图 图形

插图 图形

前段时间,

歌手郑智化清空微博、宣布退网,引发广泛关注

。事件的起因,是他在微博中使用了“连滚带爬”一词描述自己的登机经历,随后被舆论推向“完美受害者”的审判台——

一些人认为,作为公众人物的他,不应流露出如此“不体面”的脆弱

图片 图形

图源:微博@星视频

然而回归事件本质,那令他不得不“连滚带爬”的25厘米登机高度差,才是真正值得被看见的焦点——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不过是一步即可跨越的距离,但对残障人士来说,却是一道无形而坚实的高墙,横亘在他们与完整的社会参与之间

,郑智化只是作为身处其境的个体之一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需要承认的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是他们仍然在振臂呼吁的权利:被忽略的无障碍通道、缺失的系统性支持……

就像周成刚老师在新书《从此,世界在我面前》里的采访对象视障学子张炜军,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去争取作为一名盲人参与高考、考研的权利

01  听见世界

1977 年,全国恢复高考。

这场牵动亿万人心的变革,在之后的 40 余年间,改写了亿万中国人的命运轨迹,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但当张炜军告诉我 

“中国在 2014 年才有第一份盲文高考试卷”

 时,我才猛然意识到:

关于高考改变命运的叙事,对于视障人士而言,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

在张炜军的人生轨迹里,或许

没有大众口中 “高考改变命运” 的典型桥段

,但他无疑是

通过一次次主动 “选择”,重塑了自己的人生走向

过去 20多年里,父母始终尽全力为他铺就教育之路。

在老家盲校完成初中学业后,父母将他送到

中国顶尖的青岛盲校继续深造

2013 年,他通过单考单招

进入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习针灸按摩专业

2020 年,他成为湖北省首位使用盲文考研的视障学子,

成功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3 年,在基金会资助下,

他远赴美国,进入雪城大学攻读教育文化基础专业硕士学位

,在我们采访的当下,他正在努力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和答辩。

张炜军算得上小有名气的 “红人”,在网络上搜索他的名字,

“盲人不愿做按摩”“首位考研的视障学子”“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等标签便会映入眼帘。

图片 图形

张炜军的事迹在网上被广泛报道

因此,采访前,我带着满满好奇翻看了他的朋友圈。

他那个名为 “张炜军是谁” 的视频号,几乎占据了朋友圈的全部内容,里面记录着各式各样的 “盲人生活”

——“盲人留学生回归墓景房

(通常墓地旁的房子租金更便宜)

”“盲人留学生如何购物”“盲人留学生想穿个烧烤串儿结果扑了个空”…… 其中,

一段被他置顶的吉他弹唱格外引人注目,是朴树的

《那些花儿》

,琴弦震动的声音里,藏着一个看不见世界的人对生活的温柔。

图片 图形

图片 图形

张炜军的个人视频号

他的留学生活,和所有留学生并无二致:听不完的文献、一个接一个的小组作业、周末赶 due 的忙碌…… 

他也会去中国超市采购,去健身房锻炼,甚至和同学们一起划过船

。那段划船的视频里,他耳朵像雷达般捕捉同伴敲击船桨的节奏,以此锚定自己的位置。他也曾被河岸绊住,但总能沉着分辨水流声与同伴的指引,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

似乎,看不见世界这件事,并未真正阻碍他的日常生活。

十分钟后,我们的视频连线接通了。

他身处美国的傍晚,我则在北京的清晨,太平洋的壮阔将我们分隔在两端。

“抱歉,最近确实有点忙。” 张炜军匆忙上线,他闭着眼睛,语速飞快地说道。

后来我才了解到,“听” 是张炜军认识世界最关键的方式。

视障人士长期以 3 倍速以上的速度聆听信息,在这样的训练下,他们的语速自然比常人快上不少。

“过去,很多教材、书籍、文献都没有盲文版,我们能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十分有限。后来移动设备普及了,

有了读屏软件,我们才开始借助机器‘听’到盲文之外的世界

。”

因为张炜军的介绍,我第一次知晓:

我们习以为常的阅读,对于视障人士来说竟是一种奢侈。

这种受限于 “听” 的信息获取方式,也让他在留学生活中吃了不少苦头。

图片 图形

张炜军通过“听”来获取手机信息

大家看文献时,可以用眼睛快速扫描、浏览,轻松抓取重点,但‘听’却不行,只能老老实实地从头听到尾,再努力回忆其中的关键内容

。而当文献变成英文时,这个问题就会被放大很多倍,导致我一开始很难跟上上课进度。”

AI 的出现,极大提升了张炜军的阅读效率。

“我会先让它总结出关键信息,再带着这些前置条件去读文献。”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依赖 AI,

“它也不是万能的,有时候 AI 也会抓错重点。” 

张炜军笑着说道。不过,他仍然要花费比常人更多的时间,去弥补因看不见而产生的差距。

好在人的韧性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迸发出力量,到了第二个学期,张炜军终于能够游刃有余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如今,

除了日常的学习和活动,张炜军每周还要做十个小时的研究助理工作

,主要研究乌兹别克斯坦

融合教育

的情况。这是他主动申请加入的课题。“

原则上只有博士才能参与,但我去和教授争取了一下

。而且我是盲人,融合教育自然是我感兴趣的方向,

我也希望未来能为国内的融合教育出一份力

。” 张炜军毫不掩饰地谈及自己未来的方向,语气里满是笃定,没有半分犹疑。

02  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指的是残障学生和普通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接受教育。

与之相对的是

特殊教育,比如盲校、聋校等专门为某类残障学生设置课程和设施的教育模式。

“目前,融合教育做得比较好的,仍然集中在英美澳加等少数发达国家,因为残障学生所需的个性化支持,需要各种配套资源来支撑。”

 张炜军介绍道。

图片 图形

张炜军接受采访

融合教育的基础思想最早出现在二战之后。彼时,欧美各国经济迅速复苏,

民主、平等、人权等思潮也随之兴起,残障人士的去机构化运动应运而生

。其目的是让残疾人脱离看护机构,回归社区,进一步融入社会,与之相应的便利措施也随之逐步建立,才有了如今完善的体系,而融合教育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统计,美国大学新生中,有 9% 是残疾人;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仅为 0.1%

(《2020 年普通本专科招生 967.5 万人,中国残联副主席程凯:“十三五” 期间 每年 1 万名残疾人进入大学读书》)

。“美国的大学都设有残障资源中心或残障办公室,以帮助残障人士融入校园,而国内目前缺乏这样的系统性支持。” 但张炜军在研究乌兹别克斯坦融合教育的课题中,学会了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中国的经济比乌兹别克斯坦好很多,所以我们在这方面的资源也会比乌兹别克斯坦更有优势,虽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以视障学子为例,

适配他们的教育资源目前确实存在不足

。根据中国残联统计年鉴,

2020 年,中国仅有 104 个特殊教育普通高中

(部、班),其中盲人在校生只有 1491 人。

而我国视障群体约有 1800 万人,其中 18 岁以下的青少年就有 500 万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到了

高等教育阶段,资源则更为紧张

。在张炜军考学的时候,全国只有三四所大学的特殊教育学院招收视障学子,且几乎都是针灸按摩专业,零星有音乐表演、心理学专业。所以,

当他在 2020 年决定考研到北二外时,发现自己成了湖北省首位申请考研的盲人大学生。

他需要额外付出大量精力,去了解目标院校是否愿意录取视障学生,还要和教育考试院沟通盲文试卷的制作等事宜。

在北二外读书,是他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接触融合教育。

他第一次和普通学生在同一间教室上课,第一次踏入一个周边没有盲人的世界。

学院、老师和同学们给予了他许多额外的照顾,但他依旧会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能靠他自己去联系不同的人,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向他们重复自己遇到的困难。

“当你身处这样的环境,却没有系统性的残障支持时,即使是很简单的需求,也只能靠个人去寻求帮助。” 张炜军解释道。

图片 图形

张炜军操作手机邮箱

与国内尚处于发展初期的融合教育不同,

美国雪城大学的系统性残障支持给了张炜军很多帮助

。他刚拿到雪城大学的 offer 时,学校的残障办公室就主动联系了他,“他们直接约了一个 zoom 会议,想初步了解我的情况,看看我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进入校园后,学校也提供了诸多服务

,比如有专业人员带他熟悉校园环境、免费的点对点接送无障碍巴士等,一些基础性需求的申请也已流程化。

此外,

学校还给张炜军配备了一对一的

残障协调员

,帮助他协调资源、对接教授和学校部门等。“我上课时看不到 PPT,所以通常需要提前向教授要 PPT,在课前听完。如果在国内,我只能自己一位一位地去找教授沟通。” 张炜军说道,“当然,国内的教授们都很乐意帮助我,

但在雪城大学,我只需要告诉残障协调员,他就会帮我给所有任课教授发送信函

(accommodation letter)

说明情况。”

身处国外的他,见识到了另一种残障人士保障体系,相对成熟且完善。这些经历也让张炜军更加明确了自己想做的事:

“研究生毕业后,我想再读一个博士,最好和技术相关,这样回国之后就能为残障群体做一些实事,

至少能让后来者不再受困于

思想钢印

03 与思想钢印作战

“思想钢印”

,这是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的词汇,但在我与张炜军对话的那一刻,却仿佛成为了现实。

“你一旦是视障人士,

从小到大,周围的环境都会告诉你,你只能做按摩。

” 

对于张炜军来说,这就像是在自己的脑中打下了思想钢印 —— 

从失去色彩的那一刻起,其他的人生路径似乎就从此消失了。

在这种思想钢印的束缚下,

张炜军的确曾 “顺从” 了社会的固有想象

,所以才会

在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了五年针灸推拿

。大二时,尽管父母问过他是否要休学参加普通高考,但一时的怯懦让他没能做出彻底的选择。

他在言谈间也坦然承认了自己那时的不勇敢:“我那时候就知道自己不喜欢针灸推拿,但还是没有下定决心。”

图片 图形

张炜军出行

直到 2018 年大学毕业后,当他真正开始工作,

对针灸推拿彻底的厌恶与对既定命运的不甘,终于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爆发

。张炜军决心向那个植根脑海 20 多年的思想钢印宣战 —— 

他开始备战考研,并于 

2020 年顺利考入北二外,而后成为全国首位取得翻译硕士学位的视障学子,从此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如今,他偶尔会回想起大二时未能选择高考的那份怯懦,也会忆起小时候的盲校。

那里很温暖,却也很封闭,老师和同学永远是同一群人,听到的永远是同一种观点,长大后似乎也只有同样的职业可选。

但行走在雪城大学校园里的张炜军清楚地知道,

受限的专业通道、缺失的设施和系统、还有社会大众难以撼动的过度同情…… 正是这些未被解决的问题,给视障人士打下了那个思想钢印

“但我看到过一种观点,说近视也是一种视力障碍,很多高度近视的人没有眼镜,也什么都看不清,眼镜就是扫除这种障碍的辅助器,所以高度近视的人也能正常生活。

如果社会对全盲人士的辅助设施和系统性支持能完善到一定程度,我们和普通人的生活也不会有差别。

” 

张炜军说道。

听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张炜军脑海中的那幅图景:在那幅图景里,

视障学子都能在普通的校园里接受教育,他们不用再惧怕独自穿行,不用再为一份盲文试卷反复奔波,不用再在 “只能做按摩” 的定论里困守一生。

此刻,我也更能理解他对于学业的选择,

无论是学习融合教育,还是期待将来在博士学位中结合实际应用,无一不是在为实现这幅图景而努力前行。

图片 图形

张炜军弹奏吉他,他对音乐很感兴趣

当然,社会也一直在进步。

盲道被占的事件屡屡登上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地铁、商场等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允许导盲犬进入,并配备了盲人引导服务;

电梯按钮、指示牌等标志物上也加上了盲文……

 无论是抽象的人生发展,还是触手可及的生活细节

视障人士乃至整个残障群体的发展前景都在逐渐开阔

国内的融合教育也在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

自 2014 年起,教育部开始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后来的学子终于可以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而在张炜军之后,越来越多的盲人考取了研究生,过程中教育考试院和录取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设置独立考场、制作盲文试卷等。在他之后,盲人考研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有人考上了人大、哈工大,还有人考上了清华在职研究生。

图片 图形

张炜军通过操作盲文点显器来记笔记

“我不敢说这都有我的功劳,但让我欣慰的是,

这证明了我走出的这条路,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追随。

如今,在我完成这篇文章的当下,张炜军已经拿到了他的硕士学位,并成功申请到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信息科学博士,正如他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我想再读一个博士,最好和技术相关,这样回国之后就能为残障群体做一些实事,至少能让后来者不再受困于思想钢印。”

他确确实实地,实现了自己的计划,也完成了自我的突破。

“我们可以选择在黑暗中前行,也可以选择走向光明。”

1933 年,一篇名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的文章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上。从此,

海伦・凯勒不仅创造了美国第一位获得学位的盲聋人士的历史,还成为了世界各国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必读的励志人物。

而在大半个世纪之后,当张炜军和我在那个周末的清晨,聊起他一次次寻求别样人生的故事时,

我深知,有足够的理由去相信,张炜军所打破的思想钢印,终将在成千上万视障人士的大脑里被打破

。而这位闭着双眼、语速飞快的年轻人,在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正在创造属于他的历史。

图片 图形

我们新书上市啦!!!

本文内容节选自

新东方CEO周成刚老师的新书——

《从此,世界在我面前》

200余位候选留学生、50段深度采访、百万字素材,最终沉淀下30个关于成长的故事。

共 2 条评论
他去美国都有一年多了
0 

其实现在的ai已经可以实现真人导盲,没人做专用产品而已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