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分享《好村子 好房子 好日子》

3 青山常在 2年前 192次点击

散文《好村子 好房子 好日子》

作者:徐善景

豫西山区,有着太多的自然村落,只因交通闭塞,藏在深处无人知。很多村落,不仅景色秀丽,还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旦道路通畅,便会崭露峥嵘,人人皆知。汝阳县柏树乡窑沟村就是这样一个村落。

窑沟村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历史相当悠久。光绪三年,一位吕姓农户在此建窑定居,开枝散叶,延续至今。因此,窑沟村里没杂姓,家家户户都姓吕。

我是慕名前往窑沟村的。驾车出县城沿344国道往西,仅十多分钟,就到了窑沟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硕大的门楼,上边刻着“窑沟”二字。走进门楼是一个小广场,两侧全是各类卖小吃和农特产品的摊点。左边靠停车场的是一排红薯挑拣库房,长长的墙面上有一行醒目的大字——“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走过一处流水潺潺的迎宾水景,入眼处是一座瓦房小院。院前有柴垛,有老树,有指示牌,还有一面文化墙。

一家农户门前,两位老太太正在闲聊,其中一位年轻时是小学教师,她告诉我,窑沟村石头多、窑洞多,村里石层堆叠,相向而倾,西缓东陡,嶙峋奇特,石林一般。乡亲们用石头修窑洞、建房屋、做石磨,石头和窑洞给窑沟村增添了不少魅力,以石头为主体的“八仙宴席”和“仙人锅台”,已成为游客必看的景点。

当我夸赞老人家高寿时,她笑了:“俺村年龄最大的都94岁了。村里一百多口是一家人,大家都遵从家训,懂得孝顺,和和睦睦的,舒舒心心的,咋会不长寿哩!”

20世纪70年代,窑沟村是柏树乡最贫穷最落后的自然村。那时候,村里通往外边的是一条一米多宽的泥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里有个男子去相亲,因为没法形容村里的困难,就说“房屋不见梁,吃水轮时间”。实际上是住的窑洞没房梁,吃水则按家庭人口多少,轮着时间到几里外的深沟里挑。

“现在好了,国道绕着俺村过,家家都用自来水。”说这话的叫吕百育。已经66岁的吕百育兴奋地介绍起了村里的变化:“这几年种烟叶、种红薯已形成规模,各家各户都有烟炕、有红薯窖。烟炕是政府拨款建的,炕烟技术是政府教的,烟叶是政府高价收的,这老百姓呀,不想富都不中。”

我看到不少挂着“薯窖”牌子的低矮窑洞,吕百育说,那都是村民们以前的住所。可现在,目及处,不是两层小楼,就是红砖平房,最次的也是青瓦房。“俺们现在这房子,外表不一定很好看,里边的设施却跟城里的差不多,客厅、卧室、卫生间啥都有,冬暖夏凉,还接地气,住着可舒服了!”

村里最高的房子是吕国盛家的,地势高,两层楼,很气派。提及房子的事,不善言谈的吕国盛两眼闪光:“当年俺这是三间土瓦房,后来墙体裂了缝,政府按照危房改造政策,拨专款帮俺修建了两层楼房……”

窑沟村的红薯好吃,红皮黄心儿甜如蜜,远近闻名。可能是土质的原因,窑沟村的烟叶种植在当地也很有名气。我见到种烟户吕如意时,他正在烟炕里分拣炕好的烟叶,一片片金黄的叶片足有二尺长。吕如意两口子种了20亩烟叶、16亩红薯,预计今年的纯收入不低于六位数。他的儿子在城里工作,家安在了县城;女儿在上大学,正准备考研。当我问他种那么多地累不累时,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庄稼人有使不完的力气。想想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累也值!”

是呀,想想过去的苦日子,对比今天的好日子,任谁也是累并快乐着。

有石林,有烟炕,有窑洞,有红薯窖,有迎宾水景,还有特色产业库房,“美丽窑沟,生态窑沟,特色农业窑沟”,此话一点也不假。如今的窑沟,已是豫西“网红打卡村”,每天都有很多游客慕名而至,观赏着窑沟的风景,品尝着窑沟的红薯,夸赞着窑沟的独特之美。

穿过拥挤的游客,走出这个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村落,站立在344国道上,转脸又看到了库房墙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的标语,我顿时感慨万千。昔日的穷山沟,因为政策的对路和政府的支持,加上道路的畅通,农业特色产业便迅速蓬勃发展,百姓走上了富裕路,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

(原载于2021年12月23日《洛阳日报》8版)

共 1 条评论
今梦 2年前
0 

习主席曾经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