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吃得苦中苦伺候人上人 1年前 226次点击
牲产队,0512。
队长发现,今年的榴莲真的降价了。
降幅不小,往年30多一斤,40多一斤的榴莲,今年价格竟然降到了20多。往年一个榴莲两三百块,队长只敢瞧,不敢买。可今年,只要100多块钱就能买一个榴莲了。队长在家门口的超市里发现,特价榴莲仅19.8元一斤,每人限购一个。超市里的顾客几乎人手一个。
图片
过了两天后,队长再去超市看,恢复常规价格后的榴莲也只要26元一斤。在广州,这基本就是近年来最便宜的榴莲。
五一期间,队长在昆明的时候,榴莲常规价格直接跌至38元一公斤,还有25元一公斤的特惠榴莲,买一大个仅需110块钱左右。在昆明那边,水果标价都是以公斤为单位,一公斤等于我们平常的两市斤。按我们平常的市斤习惯,榴莲价格已经被打到20元以内,特价榴莲不到15元/斤。这是队长见过的榴莲最低价。
图片
榴莲被誉为“水果之王”,也是中国进口水果中的第一大品类,进口额连续3年排位第一。中国人买进口水果,花钱最多的就是榴莲了。往年榴莲太贵,很多普通老百姓都舍不得买。可今年榴莲降价后,销量可谓是额外爆火!平时的外卖都要二三十块钱一份,一个榴莲只要三四份外卖的钱,尝鲜解馋,哪怕是普通市民也能消费得起了。
为什么榴莲会大降价呢?原因只有一个:中老铁路开通了。
图片
泰国是中国第一大榴莲进口国。仅2022年,中国就从泰国进口了78万吨榴莲,占中国榴莲总进口量的95%,进口总额约40亿美元。中国所有水果进口总额才146亿美元,榴莲进口额占比就达到了27.3%,是名副其实的第一大单品。
在很多人眼里,榴莲价格贵,应该和产量少有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榴莲的产量不少,而是很大。队长给大家看一下真正的榴莲树:
图片
大家可以发现,这只是榴莲树的一根树枝,它上面就挂了十多个榴莲。榴莲树非常高大,挂果量也很大,一棵树每年可以挂果三四百个榴莲。按一个榴莲300块计算,一棵榴莲树挂果每年的市场总价格就超过3万块。
图片
榴莲并不是以稀为贵,它的短缺是由交通运输造成的。
生鲜类水果最大的成本不在于产量,而在于能否高效运输。水果的保鲜期很短,长途运输很容易破坏口感,增加货损,提高成本。而商家为了确保利润,就只能提高价格。
在中老铁路尚未开通前,泰国榴莲进入中国主要靠海运和公路运输。走海运的话,进入中国就需要7天,再从中国进入到各个城市商超,则需要10天以上。公路运输比海运快一些,但也要5天才能进入中国边境口岸,耗时太长了。
图片
在中老铁路开通后,“水果专列”上线,从泰国抵达昆明只需3天,到重庆只需4天,到广州只需5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运输成本也直线降低30%-50%。速度快,成本低,就意味着货损降低,味道更鲜美,价格更便宜。
在中老铁路开通时,很多人认为,中老铁路只是一条普通的传统铁路,它的速度类似于传统绿皮车。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中老铁路设计时速虽然比不上国内的高铁,但它也达到了160公里/小时,主要跑的列车有两款:一是“复兴”号,二是“澜沧”号。复兴号大家很熟了,是中国第二代高速列车,最高时速为400公里/小时,平常就跑350公里/小时。
图片
“澜沧”号其实就是子弹头“和谐”号,去东南亚后改了个名字。它的最高时速250公里/小时,平常跑200公里/小时。这说明,中老铁路是可以跑高速列车的,未来还有很大的提速空间。中老铁路沿途的火车站设计跟国内一模一样,全部站点都用中文标注,火车站广播也是中文广播,它是中国全体系的技术输出。
泰国、老挝等国家,在面积上其实就相当于国内的某个省。有了中老铁路贯通泰国、老挝和中国,三国之间的外贸往来成本大幅降低,速度高速提高,既能带动泰国和老挝的农业发展,又能让中国消费者享受到物美价廉的高质量商品,完全地互利共赢。
在二战前的经济危机中,美国农场主被迫倒牛奶。许多人把这种行为视为“暴殄天物”。可其实,逼得农场主把牛奶倒掉,就在于它的运输成本很高。生产牛奶的本地人喝不完,而不生产牛奶的外地人,挨饿却没得喝。如果把牛奶免费送,只能送给当地人,送给外地人的话,农场主倾家荡产都付不起运输费。
图片
这才导致了一边是牛奶过剩,一边是没得牛奶喝。在榴莲问题上也是如此,一边是泰国榴莲产量很高,但中国消费者却因高昂的价格望而却步,抬高成本的就在于物流成本过高。
在东南亚的铁路规划中,中泰高铁也在积极修建,一条通云南昆明,一条通广西南宁。等这两条高铁修通后,泰国榴莲的价格还会进一步暴跌,整个东南亚水果都会大降价。越南也同意了采取中国铁轨标准,为中越高铁的修建铺垫。
为了进一步打低榴莲的价格,中国首次允许菲律宾榴莲进入中国,让泰国榴莲和菲律宾榴莲内卷起来。当下,只剩马来西亚新鲜榴莲还没有开放进口了,主要是马来西亚新鲜榴莲质量不稳定,只允许进口马来西亚冰冻榴莲。
图片
中国与东盟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也减少了榴莲的关税成本。我们今年吃的泰国榴莲都是零关税的,从泰国装货上“水果专列”,一路向北,直抵中国吃货的嘴里。
平时很多人骂,为什么中国要借钱帮别人修高铁?为什么中国要去非洲修铁路,还给非洲免债?为什么中国-中亚铁路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铁路修建花出去的是钱,但收回来的是廉价的石油天然气、工业原料以及农产品等,最终实惠的还是中国消费者。
图片
在带动他国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实惠了本国的老百姓。人民币的购买力是如何提高的?不就是靠这一条条连绵出去的铁路,把进口成本打下来吗?
铁路,既是致富之路,也是实惠之路。美国利用海权控制世界,中国也要用铁路来重塑陆权。
刚刚去美团上看了看这边的榴莲,差不多是100块钱左右,因为平时包包不支持,所以很少关注这个,也不知道这是高还是低。还有一个榴莲肉,100克18块钱的
这么好的水果我都想吃了,连口水都流下来了
表示我们这边榴莲的价格,我看了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我也一样
这个是好事
今年是什么农产品最让你感觉到“便宜”?
可能很多人的答案会是猪肉!
?今年的猪肉到底有多便宜呢?
举个例子说吧!
昨天我去超市买了一斤猪肉才花了11块钱。
便宜得我都怀疑它是假猪肉,吓得都有点不敢吃!
猪肉价格跌到这个程度,消费者们一定很高兴吧?
但是,我劝大家不要高兴得太早了。
因为对消费者来说,一件更高兴的事情可能也要来了。
牛肉价格崩盘了
以前高高在上的牛肉,今年的价格也在崩盘了。
咱们先看一看牛肉的上游价格(肉牛的收购价格)。
眼下,肉牛收购价格不断走低,简直是“飞流直下三千尺”。
?一周前,全国肉牛收购价格还在16-17元/斤左右。
这两天,东北养牛产区率先“发力”,养牛户含泪“喜迎”牛肉20连跌,有些地区的屠宰场居然把肉牛收购价格砸到了13元/斤以下。
这个价格低得令人不可思议。
当然了,13元/斤是收购端肉牛的价格,不等同零售端的牛肉价格。
眼下,零售市场上的牛肉价格目前依然在40-45元/斤。
不知道为什么零售端的价格还没有降下来。
可能价格大跳水要从上游往下游传递,需要一定的时间。
只要牛肉的收购价格不反弹,相信这个时间应该不会太长,可能下半年大家就能吃到这几年来最便宜的牛肉了。
今年肉价这么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大家肯定开心。
但换个角度,很多养殖户估计要心碎了。
不管是猪价,还是牛肉价格,下跌的都太狠了,别说挣钱了,稍微有点规模的养殖场,基本上都在蹭蹭的赔钱。
为何今年肉价这么低?
从肉类供应上来看,今年是典型的猪多、牛多、羊也多。
猪就不用多说了,从去年养猪产业就开始吵吵着去产能,但至今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4284万头,还高于正常的保有量。
肉牛也是越养越多,2021年肉牛就已经年出栏9800多万头了,这几年年出栏估计得上亿头牛了。
国内养猪养牛的太多也就罢了。
今年外国牛肉、外国猪肉又重新开始大量进口了。
整个肉类上游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
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肉类的上游市场。
在下游市场的消费市场上,肉类价格存在一种现象,就是需求不振。
为什么价格降那么低,大家还不抓紧吃肉呢?是大家都不爱吃肉了吗?
肯定不是。
如果从经济角度来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我再举个例子说吧。
以前我家门口以前有个卖猪肉包子的小店,记得在两三年前猪肉涨到30-40元/斤的时候,他家的猪肉包子从2块一个涨到了3块一个,又涨到了3.5一个……
给出的涨价理由大家也能理解,猪肉太贵了。
猪肉涨价猪肉包子也涨价,这本来很正常。
离谱的是,现在猪肉价格这么便宜了,居然猪肉包子还没有降价。
现在很多地方的餐饮行业是,涨价都很积极,降价大家都很默契的不降。
不仅仅是小小的猪肉包子,看看饭店里的回锅肉、小炒肉,涨上去的价格有多少降回来了?
别说饭店了,一些地方的超市猪肉的零售价格可能都没降多少。
这可能大概也许就是眼下肉类消费不振的一大原因。
从肉类价格看今年的物价
今年的物价说高吧,上游物价还真不高,像水果今年都说价格高,但很多果农却说没涨几毛钱。
肉类也一样,上游已经跌得快“顶不住”了,下游有些地区降幅并不多。
其实资深养殖户都不怕肉价下跌的,因为只要消费需求不变,跌下去的肉价肯定会涨回来。
养殖嘛,赚得就是这个价格波动的钱。
但今年行情太特殊了。
上游降得多,下游降得少。
这导致了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没有被激起来。
肉类的消费需求一直难以提升。
需求不提升,价格想要回升,基本上没门。
再举最后一个例子,像今年的榴莲,开始价格大降,价格一降,消费热度瞬间又起来了。
然后呢?
榴莲价格连连上涨,又突破了40元/斤。
?这就是典型的用降价促进需求提升。
这个降价不是收购价格下降,主要是零售价格要想办法往下降。就是很多专家说的促消费。
眼下,猪肉降价还可以,但是还不够全面,餐饮行业的猪肉菜品、食品里的猪肉制品,都应该降价促消费。
牛肉在零售端眼下还没开始跟着降价,希望能快点开始。
只有零售端的价格彻底全面的降下来,肉类需求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肉类的消费热情才能重新被点燃。
让消费者觉得肉便宜得再不吃就对不起自己,养殖户的冬天才会过去。
你认为呢?
本楼来自:智慧人生,13小时前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