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小玉米 1年前 180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精选留言 标题 2
我要快乐 江苏 , 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记者同志,节日快乐! [玫瑰]
L、 吉林 , 加油 新闻人!
夜行者 广东 , 致敬中国记者,感谢这些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让我们普通人能更好的参与、沟通、记录时代。
草儿心 山东 , 同样,过教师节的我们,不放假,也得为自己过节做策划 [捂脸]
三千烟火 北京 , 一撇一捺是时代的注脚,一帧一画是历史的记录。
何足道 山东 , 拿破仑说,一支笔可以当得过三千支毛瑟枪。如今时代不一样了,但我们深知,肩上的分量丝毫未减。 流量时代,我们并未盲从;坚守舆论阵地,我们毫不犹疑。 我们的笔触挥在蓝天碧海,也深入井场田间;我们描绘星辰大海的前程,也刻画踏实肯干的今天;我们聚焦大事大作,也关注员工的想法心田。 走转改持续深入,调研脚步一刻不停;价值创造路在脚下;融合发展总在升级。 同行们节日快乐啊!
小奇怪 内蒙古 , 向每一位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新闻记者致敬🫡!节日快乐!
慕斌笙 辽宁 , 向所有新闻工作者致敬!!希望在十几年后,我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加油]
山口玖吹s呆芬·小茗仔 江苏 , 记录事实,讲述真理,致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
Ying💫 贵州 , 还真是这样 [呲牙] 策划完还得自己出个镜🙈
昨天是第24个中国记者节,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
立冬,万物藏,这是个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但对记者来说,一年四季步履不停地在路上、在现场,才是常态,即使是过节的今天,也是“过节不放假,还要给自己做策划”。
是的,这就是记者,习惯了天亮才说晚安,把脚印串成万米长线,用镜头浓缩世间百态,用劲笔记录时代巨变,用一个个现场、一篇篇报道践行着新闻人的理想和责任:记录时代风云,推动社会进步,守望公平正义。
有人说,记者,就是记着。
记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记着“记者是行者,新闻在路上”,记着“流动的历史,不变的初心”,记着“肩上有责,脚下有泥,心中有光”,记着“发出时代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今天,我们以“记着”,致“记者”。
《 记者 记着 》
记者,记着最初的心
1937年11月8日,
一批青年记者成立了中国青年记者协会。
在枪炮声中,到前线去采访,
以笔为刀枪,参加抗战救亡!
后来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记者节。
在2023年的今天,
我们国土安宁,享受盛世和平,
但当世界其他地方的炮火响起,
仍有一群来自中国的身影,
拿起话筒,扛起设备,戴上头盔,
穿上防弹衣,向着炮火而去。
总台记者陈慧慧、次晓宁、赵兵、姚书博在前线报道
他们是记者,他们初心未变,
因为记着“抵达现场是记者的使命”,
因为坚信“如果你没办法阻止战争,
那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他们深入战区,义无反顾。
是的,记者,就是要到现场去的。
不论那现场,是战场,
还是风里雨里,雪山沙漠,悬崖峭壁!
记者,记着不断的情
新闻当然是有时效性的,
但有时候,
那些用照片记下的永恒的一瞬,
那些用文字记下的当下的故事,
却会在多年之后,
以一种更圆满更新鲜的方式完成新的述说,
而记者,正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
2008年,记者杨卫华在汶川地震震区,
拍下了那张著名的“敬礼娃娃”郎铮的照片。
那之后,也一直坚持记录他的点滴。
2015年,杨卫华去世,
这段故事却没有因此终结。
今年,18岁的郎铮走出高考考场的那张照片,
掌镜者正是杨卫华的儿子、记者杨博。
这两张照片的背后,
是一对父子记者的跨时空接力。
2010年,当时还是大学生的许康平,
在重庆拍下了这样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父亲叫冉光辉,
他扛着一百多斤货物,牵着三岁的儿子,
走下重庆朝天门批发市场旁的梯坎,
从容淡定。
这张照片打动了无数人,大家说:
他肩上扛着全家,
嘴上叼着自己,
手里牵着未来。
后来,许康平成了一名摄影记者,
他没有停止记录,
我们也真的看到了这对父子未来的模样,
如今的冉光辉,已经靠着自己的努力,
在重庆市区扛出了一套房。
时间的跨度和命运的流转如此动人,
一些感动和圆满在多年后“正中眉心”。
而正是因为记者的追随和记录,
我们得以窥见这份温情,
持久的、延续的、暖融融的。
记者,记着许多盛大的荣耀
想想那些我们经历的荣耀时刻,
比如北京冬奥会,比如神舟的一次次飞天,
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
脑海中一定有一些震撼的、久挥不去的画面,
整齐的、豪迈的、热血的、光芒万丈的。
在我们感受美好与恢弘的同时,
也请别忘了那些记录者,
那些扛着摄影机的一路狂奔,
那些第一时间回传稿件的争分夺秒,
那些话筒前或专业或稳重或有趣的解说,
还有那句无比熟悉的经典开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记者帮我们记录了许多盛大的时刻,以记录,为中国喝彩!以盛大,让世界看见!
记者,记着许多微小的辉光
只有做“大”报道的记者才是好记者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不妨再去回顾一下这两个新闻故事:
在江西省肿瘤医院旁开“抗癌厨房”的
万佐成熊庚香夫妇,
连续十几年,免费为癌症病人和家属提供炊具炉火,
因为“再有钱,来肿瘤医院也会穷;但是再穷,也要吃口热饭”。
点这里查看,《一个人上午被确诊为癌症,那他中午会干吗?》还有“铁路情侣”郝康和雷杰的故事,
站台上1分52秒的短暂相会,曾让多少人感动泪崩!
点这里查看,《泪目!当他与她相约在零点37分》这两个故事以及它们的主人公算“大”吗?大概不算吧,凡人凡事,烟火人间而已。可为什么会让那么多人动容?
也许正在于这份小小的平凡,如你如我,却闪动着人性的温暖与光辉。
有的记者是这样的——
他们以“小”见“大”,从“平凡”里挖掘“不凡”,从“无声”处找出“强音”,
然后,我们看到了最有温度的报道,来自一些最质朴、最真实的东西。
记者,记着专业、冷静与敏锐
你的印象里,记者应该什么样?
冷静,哪怕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宠辱不惊;专业,遇到高难度报道,也能一气呵成;敏锐,善于发现,有对信息的鉴别力和洞察力;
偶尔也强硬,当他们有必须要维护的利益时,当他们有必须要反驳的谬论时。
记者,记着柔软、温度与尊重
记者,是记录者,但不是冰冷的记录者。
所以,会有记者在报道河南暴雨、得知最后一名重症患儿被成功转运时,忍不住哽咽;
2021年7月,总台记者古兵在河南直击患者转移的过程
所以,
会有记者在冬奥会隋文静/韩聪夺冠后,
忍不住落泪;
所以,
会有记者在东航客机失事直播时
捂住乘务人员的证件,
说:这个不要给特写……
2022年3月,总台记者张腾飞在东航空难救援现场
正是这份柔软、温度与尊重,
让这些报道拥有了
一种无与伦比的情感的力量。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
部分图片来自:央视军事、中国人的一天
“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
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
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
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
——白岩松
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勿忘,“荣光永远在前方”。
祝福与敬意,
送给每一位在路上的新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