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不懂人情事故 7个月前 184次点击
“你饿不饿?我煮碗面给你吃啊。”港剧里的经典台词,道出了一碗面最是平常,也最抚慰人心。
尽管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南米北面”的传统,但今天的人们,早已打破常规,正如春晚节目《别开生面》里唱的:“一捧面粉耀神州。”试问哪座城市没有几百上千家面馆,没有一碗拿得出手的面?这碗面,秉承当地物产、烹饪精髓,好吃得独一无二,没有平替,也是游子心底的乡愁。
北方人专注于面本身,作为主食,揉面、醒面、手擀、手拉,每道工序都是为了追求一口劲道与顺滑。南方人则在汤底和浇头上发力,把面做出海纳百川的气势,一口尝的出四季流转,身价甚至也不菲——毕竟填饱肚子不靠面,靠浇头,没点奇招谁理你。
这全中国最有名的一碗面,赢得毫无悬念。放眼神州大地,谁还没吃过一碗“正宗兰州拉面”,但,你吃的拉面籍贯并非兰州,那是兰州牛肉面的复刻版,由青海化隆人“拉”向全国,兰州人每年不知道要纠正外地人多少次:“兰州没有拉面,只有牛肉面。”
在兰州,你可以称牛肉面为“牛大”,或“牛大碗”,就是不能叫“拉面”——这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能不能在兰州交到朋友。
西北最不缺面食,兰州牛肉面得以异军突起,面粉中加入的蓬灰水贡献卓著。这是一种用野生蓬草烧成灰后调兑的水,可使面团柔软发松,口感更劲道。一团结实的面坨子,在拉面师傅手里,经过“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在案板上砸得啪啪响,再揪下一小团,搓短、抻拉、甩抖、对折,双手捏住两头向空中甩出优美的抛物线,半径越抛越长,面条越拉越细,却总也断不了。
面有宽细之分,但宽是多宽,细是多细,别处都是一个约数,只有兰州师傅精确给出了9个标准答案:毛细、细、二细、三细、二柱、荞麦棱子、韭叶、宽、大宽。二细最常规,点的人也最多。毛细直径仅1毫米,细如发丝,面条柔软易嚼,本地人多点给小孩或老人吃。大宽有2.5厘米,整根面条宽窄一致,厚薄均匀,最有嚼劲,也最体现西北人的刚猛范儿。
牛肉面正不正宗,且看它是否具备“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清”指汤色得清爽,是5大元素中的首要因素;“白”指汤里漂浮的几片薄薄的白萝卜;“红”的是辣椒油,红彤彤一大勺看着唬人,其实辣得很温和,主打一个香,只有小孩才吃不辣的牛肉面,成年人只会要求“辣子多些”;香菜、蒜苗构成了“绿”;“黄”就是面条本身了。
兰州有数千家面馆,我们不做具体推荐,但可以给你一个参考标准,地道的牛肉面馆基本下午两三点就结束营业了。那些大晚上还营业的面馆,本地人大多是不屑去的。所以,上点评网站搜索时,先看营业时间。
在窗口排队等面出锅时,记得9大细分法则,“选择障碍症”选二细最稳妥。你还可以点个“肉蛋双飞”(牛肉+卤蛋),地道程度又up了。
相对于北方的面立足于面本身,江南的面就少了些手工感,都是机压的。但不代表南方人吃面没要求,尤其是“嘴巴很叼”的苏州人。面不如人,就切换赛道,在汤和浇头上精耕细作,甚至讲究到煮面的汤水上。
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即便一碗面也能吃出个完整的四季。更过分的是,他们从时令考究到了时辰,不但力行“过午不食”,而且真正的苏州老饕,会在东方既白时出门,就为了赶一碗头汤面。头汤指第一锅用来煮面的清水,因为“千碗面,一锅汤”,面下得越多汤越浑,会生出一股不清爽的“面汤气”。
在苏州,熬煮面汤叫“吊汤”,得用文火慢熬猪骨、火腿、鸡架、鳝骨、鱼头等食材。红汤与白汤的区别在于是否用酱油、糖和各种卤料。红汤色如琥珀,好的红汤即便不配浇头,下一碗简单的阳春面也滋味悠长。白汤清爽,更适合夏季享用。
浇头也要与汤匹配,大致遵循“红菜配红汤,白菜配白汤”:爆鱼、鳝糊、猪肝等浓油赤酱系配红汤,焖肉、卤鸭、虾仁等清清爽爽的菜搭配白汤。
浇头有荤有素,有鱼有肉,都是苏帮菜,每样都蜻蜓点水小小一份。一面一浇头是标配,奢侈派会点上好几碟浇头,一个人吃出一桌酒席的阵势。
也有些季节特供的浇头,例如枫镇大肉面,初夏上市,汤是白白净净的汤,与普通白汤面的区别是加入了糟卤酒酿吊香,盖上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白肉,吃起来入口即化,没有一丝肥腻感。
苏式面好吃归好吃,原本也只在江南这个小圈子风行,直到三虾面与蟹黄面的横空出世,才火遍全网,并喜提“全国最贵的两碗面”称号。
苏州人向来只吃现剥现炒的新鲜河虾仁,而在雌虾状态最好的梅雨季,他们会将虾肉、虾籽、虾脑分离剥出,做一道清炒三虾,铺在面上就是三虾面。三虾面吃前得拌透,不是轻轻柔柔地拌,是要搂底拌,拌它个碗底生风,直到虾籽均匀黏在每一根面条上。如此一碗面,价格三位数,还年年上涨,凭什么?
贵的是食材,也是手工。虾得在活蹦乱跳时剥,虾籽最难处理,先要在水里洗出虾籽,再用纱布滤,再炒干,虾脑得焯水后取出,再剥去附于其上的一层“白衣”——北方人看了直摇头:直接吃虾不好吗?就连苏州人都自我调侃:“吃得空(闲得慌)!”
三虾面才下市,阳澄湖的蟹就快养熟了,苏州人又要忙着拆蟹粉,做蟹粉/蟹黄面了。蟹粉是蟹肉+蟹脚+蟹膏,蟹黄只取精华蟹膏,也叫秃黄油,身价更高,经猪油炒制后,金黄发亮,瀑布般倾泻在面上,铺得满满当当,连面都瞧不见一根,真叫一个“富得流油”。一碗面所能企及的最高配置莫过于此。
提名漳州的面,可能很多人不服,大概率是因为还没去过漳州。我们也并非为追求“面”面俱到,兼顾东西南北山川湖海,而强拉一个来充数。闽南人的先祖大多为中原移民,或许正是移民潮带来了北方的吃面传统,与本地食材一结合,衍生出了独特的流派。
面是碱水面,爽滑、有嚼劲,但有碱味,所以漳州的面,不论带汤,还是干拌,都主打一个不寡淡,鲜中带甜,稳稳盖住碱味。虽说苏式面的浇头已可成席,但终究以一面一浇为主,漳州人吃面则不嫌配菜多,五香、肥肠、炸肉、卤蛋、豆干、海蛎……自行DIY,来个山海相逢。
不要低估漳州,把以下几种面都吃一遍,你会承认,漳州未必battle不过北方。
漳州小吃的头牌。卤汤是灵魂,骨汤打底,加入香菇、虾干、鱿鱼、干贝、猪肉、笋、豆芽、黄花菜等熬煮勾芡,出锅时撒上胡椒粉、炸过的蒜蓉丁等,食客按需加配料。卤面一般当早餐吃,所以除了卤大肠、鸭血等明星配料,油条、卤蛋的翻牌率也很高。
别的地方面坨了,不是煮面人失手了,便是你吃太慢了,而漳州手抓面偏就追求这样一种口感。面条煮熟后放凉,黏成像方便面的一坨面饼,再剪成小块,淋上花生酱、沙茶酱、蒜蓉酱、甜辣酱和洋葱碎,一口下去,各种风味在舌尖对决。
花生酱唱主角,配以各家自制的其他酱料,入嘴满口生香,再把各种卤料堆积成山,配上一碗鸭血丸子汤,一口面一口汤,取一个浓淡平衡。
来自南洋的沙嗲,在闽南本土化为沙茶,吸海鲜之鲜,略带辛辣。漳州的沙茶面,还加入了花生酱,多了几分甜,层次更丰富,汤头更浓郁,好吃到可以给它一万个赞。
篇幅有限,点兵点将挑几款介绍,有机会可一一尝试:
浆水面
芹菜、白菜等加面汤水,一起放入密封陶罐中发酵个四五天,口感酸爽的浆水便做成了。面条煮熟漂冷,放入浆水中,是兰州人夏日的消暑神器。
Biángbiáng面
中国唯一一碗文字复杂到宁愿用拼音代之的面条,裤带宽的面片,加上油泼辣子和肉臊等,盛行于关中地区。
羊肠面
面是用煮羊肠的汤煮的,肠分肉肠和面肠两种,肉肠里是羊肉和羊杂,面肠里是豆面粉。吃时单独配一壶羊汤,先喝汤,再吃面。
刀削面
师傅一手托面团,一手持刀片,手起刀落,中间厚、边缘薄的面片被一片片削入锅中,一饱口福之前先饱眼福。
延吉冷面
凉凉的面+凉凉的汤,还带着碎冰渣,酸酸甜甜又有点辣,可能是全中国最清爽的一碗面。
长鱼面
长鱼即黄鳝,流行于扬州、淮安;不是那种第一口就能get的好,是细水长流式的美,分寸感掌握得极好,为何淮扬菜能被捧上神坛,吃完你就懂了。
蕈油面
蕈指松蕈,是6月底至10月初雨后附生于松树根部的野生菌,口感偏硬,带有肉香。最早为常熟虞山脚下的兴福寺和尚做的素面浇头,被誉为最贵的一碗素面。
肠旺面
肥肠+血旺的组合,再加一勺脆哨(猪油渣),口味有点重,但,真香啊!
竹升面
制面师傅坐在竹竿的一头,像跷跷板一样上上下下弹压竹竿,将竹竿另一头下方的面团压薄,面条口感又韧又滑又脆。讲究的云吞面用的就是竹升面。
福州线面
最大特色是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吸饱汤汁而膨胀,吃得慢就成了“买一送一”,甚至永不见底,妥妥的“面界压缩饼干”。别矜持,狼吞虎咽和发福的它拼速度。
哈哈哈
看着这么多好吃的面条。让我这个地道的河南人口水直流三千尺。一摸身上没带钱。真的越看越想吃。楼主有没有免费得刀削面。我要吃。我配了一瓶金牌二锅头。坐在2楼。细细的品味楼主的刀削面。楼主要是做的不好吃,我给个差评
我和你一样只会吃不会做,所以你想让我做,做不出来你投诉我都不怕哈哈哈
老板来碗大份的兰州拉面先记着
不知道他这个大粪到底有多大?嘿嘿
嗯,其实你不要管他多大,你只要知道很大就行了。嘿嘿
咳咳,这么多面,我承认我饿了。刚好晚上没吃多少
到时候夜宵要不要再来一碗
V咳咳咳,算了吧,囊中羞涩啊,毕竟要钱。
感谢分享。
老板 ,来碗兰州拉面,然后给我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