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墨纸一笔画惆怅 6天前 92次点击
清朝乾隆年间,苏州城里有个年轻后生叫李三,生得浓眉大眼,一米八几的个头,一身腱子肉。街坊邻居都叫他"傻李三",可这"傻"字来头有点意思——他干活时慢,说话时慢,走路时慢,做什么事都慢悠悠的,好像脑子也转得慢。
他爹是城里有名的木匠李福,死得早。李福在世时最爱捣鼓那些精巧的家具,一件活计能反复打磨十天半月。李三跟着他爹学手艺时,也是这般性子,李福却从不催他。"慢工出细活",这是李福常挂在嘴边的话。李三听着听着,也就把这话刻进了骨子里。
李三确实继承了他爹的手艺,甚至青出于蓝。一把椅子在他手里,能从一块粗糙的木头慢慢打磨成一件艺术品。那些雕花、榫卯,件件精致,每个细节都像是被人反复抚摸过千百遍似的。久而久之,城里但凡有点眼力的人,都说李三做的家具又结实又漂亮,价钱还实在。
春去秋来,李三的手艺越发纯熟。他在城西开了间不大不小的铺子,做些桌椅板凳,日子过得清贫但踏实。这天,城南一家青楼的老鸨找上门来。这老鸨姓张,人称张妈妈,生得膀大腰圆,脸上的粉抹得跟糊墙似的。她踏进门槛时,那副市侩模样就让人心里发毛。
"李师傅啊,"张妈妈笑眯眯地说,声音甜得发腻,"我那几个姑娘住的床都快散架了,想请你给做几张新的。"
李三正在打磨一个抽屉,头也不抬:"要几张?"
"先做五张吧,每张给你十两银子。"张妈妈顿了顿,眨眨眼,"不过啊,得做得结实些,你懂的。"
李三这才抬起头,眼神清澈得像个孩子:"我晓得,保准让姑娘们睡得舒服。"
张妈妈又道:"还有啊,我们那边房间小,你得来店里量尺寸。"
就这样,李三带着工具去了张妈妈的怡春院。一进门,莺莺燕燕的声音就把他的耳朵染红了。几个打扮妖艳的姑娘坐在大厅里,其中有个叫小翠的,生得水灵,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转,看得李三心里直痒痒。
李三一边量尺寸,一边偷瞄小翠。这姑娘不似其他人那般妖艳,反倒带着几分清秀,举手投足间还透着股子书香气。原来她是个秀才家的闺女,因家道中落才流落风尘。小翠见他看她,不但不躲,还冲他抛个媚眼,把个李三看得魂都快丢了。
量完尺寸,李三魂不守舍地往回走。路过醉仙楼,闻着酒香,他破天荒地要了壶酒,就着两个小菜,美滋滋地喝了起来。酒壶见底时,他心里已经盘算开了:小翠姑娘这般清秀,不知道要多少银子才能赎身?
接下来几天,李三给怡春院打床,每次去送货,都要跟小翠说说话。小翠见他老实,也不嫌弃,还让他坐下喝茶。两人说着说着,竟然聊到了诗词歌赋。李三虽然不识几个字,却也听得入神。小翠说起自己的身世,眼圈都红了。
一来二去,李三对小翠动了真心。他问小翠:"姑娘,你愿意嫁给我吗?"
小翠抿嘴一笑:"我倒是想,可张妈妈要三百两银子赎身钱呢。"
李三一听就蔫了:"我哪有这么多钱啊。"
小翠安慰他:"你可以慢慢攒啊,我等你。"说着,还抹了抹眼角,"我相信你是个实在人。"
从那天起,李三干活更卖力了。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忙到深夜才睡。木器铺子的生意渐渐好起来,每赚一两银子,他就交给小翠收着。小翠还给他写了个收据,说等凑够三百两就跟他走。
城里的人见李三这般拼命,都替他心疼。连张妈妈的婆子都劝他:"李师傅,你是个实在人,别让人骗了。"可李三只是憨厚地笑笑,继续干活。
一年下来,李三竟然真攒了一百多两。他的木器铺子也有了些名气,做的家具供不应求。张妈妈见状,开始变卦了。
"三百两?我可没说过这个数。要赎小翠,怎么也得五百两。"张妈妈掐着腰说。
李三急了:"可小翠说..."
张妈妈打断他:"小翠懂什么?我才是当家的。"说着,还威胁道,"你要是不愿意,大可以现在就把钱要回去。"
李三没办法,只好继续攒钱。他接连半年没回家,就睡在木器铺子里。终于攒够五百两时,张妈妈却又说要八百两。这下李三傻眼了,跑去找小翠评理。
谁知小翠却变了个人似的:"谁让你信我的?我逗你玩呢,你当真啊?"说着还笑出了声。
李三气得浑身发抖:"那我的银子呢?"
小翠冷笑道:"什么银子?你有收据吗?"
李三这才想起来,收据一直是小翠收着的。他气得直跺脚:"我要去告官!"
张妈妈一听就笑了:"你去啊,看知府大人信不信你个傻子的话。再说了,你有什么证据?"
李三真去了衙门击鼓喊冤。知府大人问他要证据,他一样也拿不出来。反倒被张妈妈告了个诬告,挨了二十大板。
李三躺在床上养伤,心里又气又恨。他对着天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还我血汗钱!"
这时候,城里来了个江湖郎中,姓秦。这秦大夫最爱打抱不平,平日里给穷苦人看病,分文不取。他听说了李三的事,就来看他。
"李三啊,你也别太难过。"秦大夫一边给他上药,一边说,"这样,我教你个法子。"说着,凑到李三耳边嘀咕了几句。
过了几天,李三突然疯疯癫癫起来,成天在怡春院门口又哭又闹:"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张妈妈让人轰他,可他不走,就在门口坐着。只要有客人来,他就扑上去哭诉:"大爷救命啊!这家害死我爹了!"
怡春院的生意一下子就差了。那些来寻欢作乐的客人,见了他就绕道走。张妈妈又气又怕,可李三是个"傻子",打也打不怕,骂也骂不走。
这天,来了个富商想找小翠。刚进门,就看见李三抱着他的腿哭:"大爷,我爹来托梦,说是被这家害死的!您可要替我做主啊!"
富商吓得魂飞魄散,问张妈妈:"你们家闹鬼?"
张妈妈连忙解释:"没有的事,这是个傻子,您别信他。"
可富商哪还敢住,连夜就走了。这事一传十,十传百,怡春院的客人越来越少。张妈妈想了个损招,找了几个地痞把李三打了一顿。
李三被打得半死,躺在床上发高烧。秦大夫来给他治伤,说:"你放心,这事没完。"
当天晚上,怡春院就着火了。火势很大,几个姑娘都吓得往外跑。张妈妈正要往外冲,忽然看见院子里站着个人。
定睛一看,竟是李三!只见他浑身是血,手里还拿着把染血的斧头。
张妈妈吓得瘫在地上:"鬼啊!"
这时,衙门的人来了。原来是秦大夫报的案,说怡春院纵火。张妈妈百口莫辩,被抓进大牢。
等火扑灭了,衙门的人在废墟里搜出一具尸体,居然是个死了很久的老头。经查,正是当年给怡春院修房子时摔死的木匠。张妈妈这下真怕了,以为是冤魂索命。她把所有事都招了,还说出了许多害人的勾当。知府大人当场就判了她个重罪。
等张妈妈被押走,李三才从人群里走出来。原来他根本没死,是秦大夫想出的主意,让他装神弄鬼。至于那把斧头,是用猪血染红的。
小翠看李三没死,又想巴结他:"三哥,我..."
李三啐了一口:"滚远点!我可不跟你这种人来往。"
后来,李三在城东又开了家木器铺子。这回他学乖了,娶了个老实巴交的绣房姑娘,两口子过得和和美美。他的手艺也越发精进,做出的家具在整个江南都有了名气。
街坊邻居给他起了个新外号叫"李一针",说他这一针扎得可真准,把张妈妈的肺都给戳破了。从此,城里的人都明白了,老实人未必真老实,"傻子"也未必真的傻。
这事传开后,苏州城里的青楼都老实了许多。据说每回有人想耍什么花招,掌柜的就会说:"可别学张妈妈,犯不着跟傻子赌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