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1个月前 131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点此查看清明节气4月4日20时49分,迎来清明节气。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澄澈和暖的清明,我们踏青放鸢,追花寻春,看万物舒展成生命的礼赞;也折柳为笔,蘸取四月的雨丝,将绵延千年的慎终追远写进春泥。
清明一隅
执一笔纯真,画一隅烟火,赠你一方生趣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幅宁静的春日景象。画面中有两个人物坐在一片柳树下的草地上野餐。周围是一片茂密的绿色树木和草地,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在右下角可以看到“清明”两个字以及英文翻译"Pure Brightness"(纯净明亮),这表明了这个场景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联。此外,在左上角还印有央视新闻台标,说明这是由中央电视台制作的内容之一。 整体来看,这幅画作通过细腻柔和的颜色搭配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并且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来庆祝这一重要时刻。
央视新闻《夜读》 X 插画师@刘溪溪
特别呈现
清明美文
作者/殷若衿
清明,古时也叫寒食节、三月节。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节后雨水增多,万物由阴转阳,吐故纳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清明有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时节,桐花始盛开。
二候,田鼠化为鴽(rú)。
田鼠因烈阳之气渐盛而躲回洞穴,喜爱阳气的鴽鸟开始出来活动。田鼠化为鴽,意指阴气潜藏而阳气渐盛。
三候,虹始见。
虹为阴阳交会之气,纯阴纯阳则无,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清明时节,天清地明。桃花红,菜花黄。路上行人欲断魂。小山前,河水边,田野上,纸鸢飞,秋千荡,蝶儿忙。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春日景象。画面中央是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上有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孩正在行走。她的前方是一个开阔的田野,田野上开满了黄色的花朵,可能是油菜花。 在女孩的背后和远处,可以看到几棵光秃秃的树木,树枝伸向天空。这些树看起来像是刚刚开始发芽,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背景中有连绵起伏的绿色山丘,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上方有一只色彩鲜艳的风筝高高地飞舞在蓝天白云之间,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清明”两个字写在这张画作右下角的位置,表明这可能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有关联,在这个时节人们通常会外出踏青、放风筝等活动来纪念逝去亲人并享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桃花
春意渐深,梅、杏、梨、樱一层一层次第晕染江南的山野,到了三月末四月初上,桃花也挂着胭脂铺陈起好颜色来。
“桃红柳绿”虽是许多人对江南春天的印象,然而这种搭配却入不得一些文人的眼。明人文震亨说:“若桃柳相间,便俗。”作家郑逸梅则认为,桃花宜栽于溪水边:“植桃宜于溪畔,照影婷婷,别饶妍态,而落花水面,自成文章,于斯益叹造化之手。”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风格的插画。画面中有几座连绵起伏的小山丘,山上覆盖着绿色植被。前景是一片宁静的水面,水面上有一艘小船在航行。岸边和远处的一些岛屿上开满了粉红色的樱花树,花瓣随风飘落,营造出一种浪漫而梦幻的感觉。 天空呈现出柔和的日出色调——从淡黄色渐变到浅粉色再到白色,并且有两只白色的鸟儿飞翔其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整体色调温柔和谐,在视觉上传达了春天的气息以及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早春二月到杭州,特意到白堤来探访桃花。这时的白堤桃红柳绿,临水照花,有远山勾勒的背景,有湖水的荡涤,有眼底的柳树与桃花的相应,勾勒出早春浅淡湿润、层次丰富的画卷。
昔日一连几年,都会去上海南汇桃花村赏桃。最喜在春日里撑着船在曲折的河路上前行,避开了游人,景色也分外生动,想起李白的那句“桃花春水生”。两岸桃花枝叶依依拂面而过,花朵轻拂在脸上,犹如细吻。拾起落在水中的一朵仔细端详,宛若美人面。
从这样的桃花溪水溯流而上,在陶渊明的文章里,抵达的是梦中的桃花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而唐伯虎笔下的《桃花庵歌》多的是“及时行乐”的神气:“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间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插画风景。画面中央是一条蓝色的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河岸两侧长满了茂密的绿色草地和盛开的粉色花朵。这些花看起来像是樱花或是桃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动人。 在图像右上角可以看到一艘小船的一部分,似乎有人正在划桨前行;而左上方则显示了日期“10/24”,可能是创作这幅作品的时间或者是与之相关的某个纪念日等信息。 整体来看,这幅图画色彩丰富且富有生机活力,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并传达出了春天的气息以及大自然的美好景象。
青团
清明时节雨纷纷,旧时这个时节,江南家家户户开始做青团。青团,在江南又叫“清明果”,最早多是用来做清明扫墓祭祖的供品。
袁枚在《随园食单》里描述青团时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这里的“青草”,各地有差异,因为这种差异,青团也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不同的口味与口感。浙江南部的青田和温州,用的是鼠曲草;宁波、上海、黄山等地,用的是艾草;苏州人多用的是浆麦草汁。
每年惊蛰后,苏州郊外的浆麦草开始疯长,苏州人就开始做青团了。苏州青团从拌粉、制馅、和粉、包馅到蒸熟,整个工序不下十几道,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苏州的朋友采来浆麦草,用最原始的石锤锤青汁,小锅煤球炉蒸,费力又出产慢,很不工业化,但是会给你最本初的味道。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幅精美的插画,画面中有几个绿色的团子(可能是青团)和一些黄色的小花。具体来说:
1. 蒸笼:在中心位置有一个竹制的蒸笼,里面放着四个圆形的绿色团子。
2. 盘子上的团子:左边还有一个白色的椭圆形小碟子,上面有两个完整的绿色团子以及一个切开露出金黄内馅的半块团子。
3. 装饰物:右边有一些黄色的小花朵作为点缀,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整体色调柔和温馨,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这可能是一张与传统节日相关的美食插画作品。
宁波的青团模样和馅料更丰富,有黑芝麻的,有菜肉的,有的还会在青团外裹上一层米粒。艾草做的青团,皮子颜色偏深绿,咬一口,可以看见丝丝缕缕的艾草纤维,散发一种独特的清香。
偶然尝到了浙江青田的青团,口味有咸甜两种,咸的入口格外鲜美,馅料中有鱿鱼干、鲜笋、胡萝卜等,各种食材的滋味相得益彰;甜的则是由红豆沙、猪肉、花生、猪油等混合而成,不那么甜,但香软绵密。
一个小小的清明果,让人感受到了中国不同地域食物的千变万化。感慨一方新鲜食材带来的一方味觉体验,一方水土造就一方口味。
这张图片展示了一盘绿色的团子(糯米糕),放在一个带有花纹边框的圆形托盘上。这些团子看起来像是用艾草制成的传统清明节食品——青团。每个团子表面光滑,并且有一个小花装饰在上面。 背景是一幅春天景色的画面:天空中有两只飞翔的小鸟;远处可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一些树木枝条垂下来的部分,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整体色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的气息。
文/摘选自《草木有趣:跟着二十四节气过日子》
中信出版社 图/视觉中国
清明草木人间
清明,看草木,观山河,把思念长留心间。
那些再也无法相见的人,你们还好吗?
拂过面颊的风很柔、很轻、很暖,是你在拥抱我吗?
央视新闻《夜读》X 科普博主@一方见地
独家呈现
清明思念
有人说:人类擅长遗忘,所以有了清明。
是啊,梨花风起时,教我如何不想Ta。
🍃放心,我一切都好,就是有点想你。
🍃怎么办,你已经不常来我梦里了。
🍃我还在长大,但你,再也不会老了。
🍃天上一定很美,因为去的人没有一个回来。
🍃给我讲故事的人,去了故事里。
🍃把思念变成风,说给变成风的人听。
🍃你在天上看着我,我在人间好想你。
🍃春天该很好,你若尚在场。
🍃心里的眷念,又在枝头发了新芽。
🍃另一个世界,一定也像这里一样繁花似锦吧。
🍃我总觉得,你是提前去布置我们下一世的家了。
🍃忙完这一生,我就去看您。
🍃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雨,而是此生漫长的潮湿。
🍃“死亡不是终点,遗忘才是。”我会好好生活,好好记住你。记住你就是留住你。
🍃“如果每个人都是一颗小星球,逝去的亲友就是身边的暗物质。我愿能再见你,我知我再见不到你。但你的引力仍在。我感激我们的光锥曾彼此重叠,而你永远改变了我的星轨。纵使再不能相见,你仍是我所在的星系未曾分崩离析的原因,是我宇宙之网的永恒组成。”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
如果你心里也有思念的人,就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