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cat 11小时前 86次点击
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了大半辈子,我终于迎来了退休的日子。
办完退休手续,我的心中没有太多对往昔职场的留恋,因为有一个温暖的归处一直在召唤着我,那便是故乡,母亲所在的地方。
我叫董宇,父母住在辽南地区一个偏僻的乡下,我大学毕业后留在省会沈阳工作。
工作期间和同事恋爱结婚,我结婚时,父母没钱帮我买房子。
因为父母都是农民,在老家种16亩地,管理30颗苹果树,这些是父母全部家当。
而我又是家中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两个妹妹。父母靠嘴省肚攒好容易把我供完大学。
相比之下,岳父是初中学校校长,岳母是中学老师,我爱人又是家中独女。
我们两个原生家庭条件相差甚远。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我穿着一件褪色的中山装,脚上穿着一双母亲亲手为我做的黑色板鞋。
鞋底是母亲找婶子要的,鞋底拿回家,母亲找出一块白色。白布是爷爷去世时,我给爷爷戴孝的孝布。
母亲将白布铺平,再将鞋底放在白布上,照着画出轮廓,用剪子裁出来。
然后剪了一层又一层,我问母亲:“娘,您是怕我把鞋子穿坏吗,为什么铺这么多层,铺太厚缝起来不费劲吗?”
母亲说:“不怕穿破,缝厚点穿着软乎,脚不凉。”
在那个没有机械化生产的年代,母亲不知道给我们兄妹做了多少双鞋。
每一双鞋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与智慧。
我为什么对这双鞋印象深刻,因为当时穿这双鞋,曾被同事们笑话过。
我并不觉得穿布鞋很丢脸,相反,我一个人躺在宿舍里,脑子里经常出现母亲做鞋画面。
清晨的阳光透过斑驳的窗棂,洒在老屋的青石板上。白发苍苍的母亲,手持针线,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专注地缝制着板鞋。
缝了一层又一层,由于太厚,针眼处时不时扎在母亲食指上,扎出血,母亲用嘴吸一下继续低着头专注缝线。
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沉淀与对手艺的热爱。
就这样,经过裁剪、缝合、上胶等一系列繁琐而精细的工序,一双结实耐用的板鞋便在母亲的手中诞生。
一天,和同事们去食堂吃饭,我端着餐盘找桌子,找到刚要转身坐下,和身后来的姑娘撞个满怀。
一碗白菜肉片汤打翻在地,撒在我的裤腿和鞋子上。
姑娘忙蹲下查看,嘴里一个劲说“对不起”。
我说:“没事啊,又不是故意的,一会我回宿舍换双鞋子就行了。”
谁知姑娘非要我把换下来的裤子鞋子拿给她,她要拿回家给我洗干净再还回来。
我哪好意思,大学四年那会儿,我早学会洗洗刷刷,可是姑娘执意要拿回家洗。
那天我俩坐在一起用餐,聊天中得知,她是做销售的,大专学历。
她说:“我家离这里2公里远,你没事可以来家里坐客。”
我笑着点点头,我在农村长大,属于腼腆型,面对姑娘如此主动大方邀请,我只是礼貌性回应了一下。
谁知那天她给我送鞋子和裤子时,非要送到宿舍,说想看看我住的地方。
我们俩在宿舍聊了很多,她说:“那天我刷完鞋子,晾晒时被母亲看见,母亲拿起鞋子看了好一会儿,然后又跟我了解你家庭情况。”
我说:“看什么,是嫌我娘做的鞋子寒酸吗?”
她说:“错了,是夸你娘手艺高,顺便夸你懂事,都参加工作了还愿意穿娘做的鞋子。”
我憨笑着说:“这有什么,我本来就是农村出来的,知道吗,我可是俺们村子里第 一个考上大学的。”
“当时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母亲喜极而泣,奔走相告,我曾是全家人的骄傲。”
“一个人只要内心强大,不会过多想些外在的东西,况且这是母亲对我的爱。”
姑娘被我说的话深深打动了,后来顺理成章爱上了我。
和她恋爱期间,我没有一句隐瞒,如实把家庭情况告诉她。
她说:“你家越是困难我越是佩服你,说明你的父母三观很正,通过你的叙说,见证一对平凡父母如何以非凡的爱,辛苦供儿子读完大学。”
见“时机成熟”,我赶紧趁热打铁向她求婚。
并坦然,结婚买不起房子,我俩先租套房子住。
她说:“不用租房,我父母有两套房子,其中一套给我准备的,咱们先住在那里,等咱俩以后有钱了,再换套大房子。”
说心里话,我家虽然穷,但我可以通过打拼给媳妇一个稳定的生活。
住在岳父家房子里,我心里不得劲。再说了,父母思想保守,假如我住进岳母家准备的房子,父母会不会觉得我给人家做上门女婿。
想到这些,当时我没马上答应她。
很快五一放假,我带她坐火车回老家,顺便商量结婚。
头一次见我父母,她给我的家人全买了礼物。
给父亲带两瓶好酒,给母亲带两盒高 档点心,给弟弟买一块精致的手表。给妹妹买两套碎花裙子。
顺便送我一个音乐盒做为定情信物。
父母见到她,笑得合不拢嘴,母亲喊父亲快去抓一只大公鸡,说中午做小鸡炖蘑菇款待准儿媳妇。
弟弟骑自行车跑10多里路,去镇上买了两条大巴鱼。妹妹拉着她去后院,找成 熟的桑椹。
晚上,弟弟妹妹们写作业去了,我和她还有父母,商量结婚事宜。
提到婚房,宋杰(我女朋友)主动告诉我父母,说她父母为我们准备好房子了。
父亲沉默了一会,说:“小宋,知道你父母条件好,给你俩提供房子,按说我们应该万分感谢。”
“但我们农村人思想保守,亲戚们会认为我儿子给你们家做上门女婿。传出去好说不好听。”
“要不你们先租房子结婚,亲戚朋友背后不会猜疑。”
母亲打断父亲,接过话茬说:“亲家好心好意给套房子住,你能想歪了,你怕亲戚背后乱猜疑,你倒是拿钱在沈阳给儿子买套房子住啊。”
在我记忆里,家里大事小事都是父亲说了算,没想到,在我婚姻大事上,母亲比父亲开通。
母亲说完,拉着宋杰的手说:“只要你俩好好的,不吵不闹,其它事不用顾虑太多。”
说完又转向父亲说道:“我生的儿子我了解,儿子不管走到哪都会孝顺双方父母,双向孝顺不仅能让父母感受到子女的关爱与温暖,还能促进家庭氛围的和谐。”
听母亲说完一席话,我和宋杰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婚期定在当年十一国庆假期,我和媳妇先在老家摆了10桌酒席,90年代初,农村亲戚随份子钱都是10元20元。
条件好的亲姑姑,亲姨亲舅舅给50元。不知父母收了多少礼金,反正我和媳妇一分没要。
老家摆完酒席,我们一家人坐车去沈阳,参加岳父母为我们举办的婚礼。
岳母这边收的礼金全给我们夫妻,说是给我们小家做启动资金。
我父母在婚礼上,一次性给我们5000元。
婚后,我和她除了在单位食堂吃饭外,几乎不开火做饭,休息天去岳父母家蹭饭吃。
假期超过三天,我们就坐火车回老家陪我父母待几天。
来我父母家比上班还累,因为地里有干不完的活,媳妇不会干农活,她在家给我们做饭。
弟弟读高中,两个妹妹一个读中专,一个读初中。知道父母压力大,负担重。
我每月给家里寄钱,有了孩子后,我们手头紧,有时我寻思这个月先不给父母寄钱,隔两个月再寄。
媳妇会提醒我说:“你该给爸妈寄钱了,咱年轻,省着点花没事,实在没钱找我父母要点,毕竟我父母将来有退休金,不需要攒太多养老钱。”
有媳妇支持,我紧巴紧巴一个月就过去了。
弟弟妹妹读书费用,大部分是我出的。
好在我的付出有了回报,弟弟考上中专,毕业后回老家轴承厂上班。
大妹妹考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回老家教初中,二妹考上大学,在事业单位上班。
这样,我和二妹离家远,弟弟和大妹妹离家近。
后来我升职加薪,事业风生水起,经常出国办公,后来工作忙到一年回家一次。
父母生日我不能回家,但我会给妹妹转钱,让妹妹帮我给父母买礼物。
近20年,我每年春节带着媳妇孩子回老家一次,小妹妹也是很少回家,她忙工作,忙照顾公婆,忙给孩子陪读。
我们兄妹四个,一家三口人,加上父母共14口人,只在春节能聚齐。
父母身体健康好说,父母生病我特别上火,不能回家没法陪护,医院里永远有大妹妹和弟弟的身影。
却不见我和二妹,我们心里难受,只能多出钱补偿弟弟和大妹妹。
其实弟弟和大妹妹不差钱,差的是缺少人手换班,因为他俩也有正式工作。
特别近几年,父亲患脑血栓卧床不起,母亲患腿疾行动不便,把妹妹和弟弟拖累毁了。
我出钱让妹妹请个保姆伺候父母,住家保姆每月5000元全我拿。
二妹妹出父母吃喝吃药钱,每月也不低于5000元。
去年,弟媳妇患癌,弟弟一边往父母家跑,一边带媳妇到处治病。
和弟弟视频,弟弟瘦了一圈,眼睛泛红说我:“哥,你安心上班,再有半年,等你退休咱家就好了。”
“咱爸经常念叨你,说你哥总说忙,20年回家次数加起来才一个月,不知道他都忙些什么。”
听说父亲念叨我,我心酸落泪,其实他并不知道,我除了忙工作外,还要帮媳妇照顾岳父母。
父母老了,同样的岳父母也快到80岁了啊,身边照样离不开人。
不想告诉父母这些,怕他们心里不舒服,觉得他们的儿子给亲家养的。
我跟弟弟承诺,办好退休手续马上回老家陪父母。
去年12月我到退休年龄,正在我倒计时盼着与父母团聚时,父亲突发心梗去世了。
父亲是八月十五半夜走的,弟弟告诉我,八月十五他和妹妹回家,他给父亲洗澡,妹妹给母亲理发。
然后打扫房间,给保姆放3天假。
晚上,弟弟妹妹陪父母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然后弟弟留在父母家没走。
半夜,父亲一直没出声,往常要起来两三次上厕所。弟弟觉得奇怪,凑父亲跟前喊他起来解手。
父亲没有反应,弟弟仔细查看,发现父亲意识模糊,他马上打120,医生来检查,说父亲已经过去了。
那天,突如其来的电话打破了日常的宁静,弟弟告知父亲离世的消息时,我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整个人呆立在原地,心中涌动的情感复杂难言。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我不敢相信,那个曾经如山般坚实的依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他们。
我开车5个小时赶回家,父亲已经送到殡仪馆了。
我跪在父亲灵前失声痛哭,我的内心翻涌着无尽的思绪。悔恨、遗憾、不舍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难以名状的情绪洪流。
我开始反思,是否曾在父亲生前给予足够的关怀与陪伴;那些因忙碌而错过的家庭聚会,那些未及说出口的感激之情,如今都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这份沉重的情感,让我几乎窒息。
发丧父亲,我做为长子,承担全部花费,弟弟请的殡葬一条龙服务。
我花了3万多,收亲戚朋友份子钱26000元,包括我同学写账,这些钱我做主,全部留给母亲养老。
送别父亲,我的假期也结束了,临走我叮嘱母亲,一定要挺住,在家等我回来。
12月份,我办完退休手续,老伴帮我收拾两箱换洗衣服,又给母亲带些药品,给弟弟带上好茶叶,给妹妹戴两套我从国外带回来的化妆品。
收拾好东西,我跟老伴说:“你多辛苦点,好好照顾咱爸咱妈,我要回家尽孝了,尽孝不能等。”
说完我心酸落泪,老伴也哭了。
说完我开车马上回老家,母亲见到我,开心的笑了,笑得像个孩子。
保姆告诉我,父亲去世两个多月,母亲从来没笑过,今天见到大儿子回来了,才笑得如此开心。
我立刻投入到照顾母亲的生活中。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点点星光,我都陪伴在母亲身边。
我在网上买了轮椅,天好推着母亲出去散心、和邻居聊天、甚至一起回忆过去。
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子,却充满了无比的温馨与幸福。在母亲的笑容中,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安宁,也深刻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
在外漂泊30多年,踏上了家乡的路,记忆中的小路依旧蜿蜒在田野间,仿佛岁月并未在这片土地上留下太多痕迹。
看到母亲坐在轮椅上,在院子里晒太阳的那一刻,心中五味杂陈。母亲的头发已经全白,背也更驼了,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清晨,我会早早地起床,为母亲做上一顿简单却充满爱意的早餐。
我小心地将米粥吹凉,再端到母亲面前,就像小时候母亲照顾我一样。
听母亲讲述着邻里间的琐事,那些我小时候就听过无数遍的故事,如今听起来却无比温馨。
晚上,我会烧好热水,为母亲洗脚。我的手轻柔地按摩着母亲粗糙的双脚,母亲的脚背上青筋凸起,那是岁月和生活留下的印记。
母亲会在这个时候感叹:“我这把老骨头,还能享到儿子的福。”
我则会紧紧握住母亲的脚,说:“妈,您养我小,我养您老,这都是应该的。”
日子在这样平淡而又幸福的节奏中慢慢流淌。
我知道,我的退休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能够陪伴在母亲身边,照顾她的衣食起居,让母亲的晚年充满温暖,这便是有意义的生活。
我也希望自己能在母亲最后的时光里,给予她足够的爱与关怀,就像母亲曾经给予我的那样,毫无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