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九铭 2小时前 31次点击
戏曲里的小门道,藏着大讲究
我发现戏曲的学问远比想象中深厚,单是行当、道具和唱腔曲牌就藏着不少门道,尤其要分清两个易混淆的概念:
行当分工(精准版)
- 龙套:戏曲中的群众角色,多由四人一组,称为“一堂龙套”,主要负责烘托场面(如站堂的兵丁、街上的百姓),动作整齐划一,不承担具体功能性任务,仅作为背景氛围补充。
- 杂役:属于功能性配角,细分“旗锣伞报”四类,各有明确职责:
- 旗:举写有姓氏或标识的大旗(如《秦英征西》中举“秦”字旗的角色);
- 锣:鸣锣示意,传递场景转换或警示信号;
- 伞:按身份举伞(皇帝用黄伞,官员用红伞);
- 报:专门负责禀报军情、消息(如《空城计》中向诸葛亮禀报街亭失守的角色)。
道具的妙用
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在舞台上能变身多种场景:
- 单张桌子可代指“山”;三张桌子摞起来是“房子”;小姑娘在桌上睡觉,桌子就成了“床”;
- 一张桌子配左右两把椅子,便是“桥”;
- 单把椅子在《苏三起解》里是“牢门”,在《武家坡》里则是“窑门”;
- 桌子配左右椅子再挂上红裙子,就是“喜堂/洞房”的布景。
氛围道具
戏曲中表现阴曹地府时,点燃“烟饼”会冒出白烟,瞬间营造阴森氛围。
唱腔与曲牌小知识
不光行当道具讲究,就连弦乐拉法都有门道,比如大慢板、小慢板、反调慢板、反二六慢板等,每种拉法都对应不同的情绪和场景。
京剧里还有专属“术语”,比如“九龙口”指的就是舞台的出场门口。曲牌的运用也很有讲究:《空城计》“失街亭”一折中,丞相升帐时用的曲牌是《水龙吟》,过门叫做《大战门》;评剧《乾坤袋》里唐王李世民出场用的是大慢板,而京剧里李世民出场常常用《大战门》;京剧《大登殿》的唱腔更有层次,开头是西皮导板“龙凤阁内把衣换,十八年王坐了这一天”,接着是《大战门》过门,再往后就是西皮原板,一步步推进情绪,特别有味道。
这些看似简单的安排,都是戏曲艺术的独特智慧,越了解越觉得有意思~
我说的有不对的地方麻烦大家指点,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