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7 翩若惊鸿 2年前 1756次点击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这句歌词,告诉我们生活除了眼前的身不由己,还应该有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这句话甫一出现,便成为网络高频金句,经常被大家引用到文章中。

其实,这句话所蕴含的意境,早在100年前,就被一个英国作家用在一本书的书名上,那就是《月亮与六便士》。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读《月亮与六便士》,领略其中更深层次的含义。

《 月 亮 与 六 便 士 》其 书()

说到《月亮与六便士》,相信小纸条们不会陌生,它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故事圣手”毛姆的经典代表作之一。这本小说成书于1919年,至今100年过去了,它不但没有沉寂,而且还被翻译成62种语言,风靡于英国、法国、中国、意大利、美国、加拿大等100多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6000万册。

这本书深受中国读者欢迎,常年居于经典文学畅销榜、阅读排行榜前列,在豆瓣同名图书中的评分更是高达9.2分,是一本口碑爆棚的现象级畅销书。

书名中的“六便士”是指英国当时价值很低的银币,它代表着残酷的现实和世俗的物质;而“月亮”则高高在上,象征着理想和自由,是诗和远方。前者俯拾皆是,后者却遥不可及,它们代表了我们人生中两种完全不同的追求与状态。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1848—1903)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伦敦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克兰,在不惑之年,为了内心隐秘的绘画梦想,抛妻弃子,奔赴巴黎学画画。

在异国他乡,他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所创作的作品无人欣赏。在经历种种遭遇后,他厌倦了人类文明世界,来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和当地女子结婚生子。

在那个如伊甸园般的世界,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不朽之作。但是不久,他便得了绝症,当生命一点点抽离他那曾经世俗的躯体时,他耗尽力气在他所居住的木屋地板、墙壁上画下了一幅骇世巨作。

临死之前,他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让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他这最后一幅作品。

(枕 着 六 便 士 ,

(也 不 要 忘 记 抬 头 看 看 月 亮)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用王尔德的这句话来概括《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是再恰当不过了。

40岁之前的斯特里克兰,过着世俗的生活。在他小时候,也曾经有过当画家的梦想,但是父亲让他去学做生意,认为学艺术赚不到钱。

之后他的人生就是按部就班:结婚、生子,到证券公司上班,陪妻子参加无聊的社交。用他妻子的话来形容:“他只不过是一个忠厚老实、索然无味的普通人。”用王尔德的话来概括,他只是在“谋生”而已。

但就是这么一个循规蹈矩的普通人,突然在一天做出了离经叛道的行为:抛弃幸福美满的家庭,放弃优渥舒适的生活,去寻找心目中的“月亮”,去追求精神上的伊甸园。

至于为什么做出这样的行为,斯特里克兰这样对前来巴黎劝说他的“我”说:

我告诉你我必须画画儿。我由不了我自己。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无关紧要的,反正他得挣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他的话语里流露出对画画的热诚、激烈的情感和坚定的意志,让“我”觉得“他似乎真的让魔鬼附体了”。

他对家庭冷漠无情,对艺术如痴如醉。他逃离文明世界,遁迹荒岛追寻自我。至此,作家毛姆刻画了一个挣脱现实桎梏、遵循内心声音、听从艺术感召的底层画家形象。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艺术与生活冲突,社会与自我的摩擦,感情与理智的反差,在斯特里克兰这个“疯子画家”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作家毛姆并不刻意强调“月亮”与“六便士”的二元对立,这并非他的终极目标,他在小说中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追问。他对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精神性”着墨甚多,他在描写斯特里克兰粗鄙、无情的同时,也着意刻画了其令人望尘莫及的精神需求、超凡意志力和创作激情。

也正是因为有了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斯特里克兰才能义无反顾地放弃40年来苦心经营的金钱财富、社会地位,从伦敦到巴黎,从马赛到塔希提岛,从一个衣食无忧的证券经纪人变为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

做了这些选择与放弃,加之对精神、艺术的不懈追寻,斯特里克兰才最终克服病痛,倾余生之力,创作出最后那幅伟大的画作。

  理想与现实,似乎总是难得两全其美,有时它们甚至会站在对立的天平两端。陆游曾言:“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道尽了为世俗选择而放弃心中所喜的懊恼与无奈。

  在凡尘俗世,有些人终日低头前行、忙忙碌碌,忘记了头顶那轮曾经照耀自己的“月亮”;而有些人,在满是“六便士”的地上,却不忘抬头仰望“月亮”。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其实是人心的矛盾。如果暂时无法做到理想与现实一致,那么也要尽量让现实时刻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我 们 从 哪 里 来 ?我 们 是 谁?我 们 要 到 哪 里 去?)

前面我们提到,《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的人物原型是法国后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的保罗·高更。与斯特里克兰不同的是,高更没有患麻风病,没有失明,没有在塔希提岛去世,他在塔希提岛创作的最重要的画作也并没有付之一炬。

高更的这幅重要画作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创作于1897年。这幅伟大作品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幅画是高更的巅峰之作,正因为其极具代表性,因此毛姆才将它写进《月亮与六便士》,安排为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在生命最后一段时间创作的伟大作品。

这幅宏伟画作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从左到右依次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时间的流逝和人类的精神信仰。在画卷的最右端,躺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寓意生命的诞生和开始;画卷的中间,是一个正伸手采摘果实的青年,代表生命的成长和成熟;在画卷的最左端,是一个老态龙钟的老人,代表着生命的死亡与终结。

画中成双成对的男女,代表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左侧远景中那个独自深思的女人,代表着孤独,或人类的自我反省;背景中的神像,代表着人类的精神信仰。画面上的人物以各自的方式向我们述说着生命的过程与状态、欢乐与痛苦。

最右边的狗,是人世间生活的象征;最左侧的白鸽,代表着死后的灵魂。画面中的树木、花果及其他动物,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这幅作品展现了一种无可抗拒的生命力,昭示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与对精神的哲思。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毛姆并没有详细描述主人公斯特里克兰最后的作品,但它确指高更的这幅巨作。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这是高更画作的主题,也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的宗旨。毛姆借现实中的高更和小说中的斯特里克兰,表达了他对生命的追问,对人生观的探寻和对精神的反思。

小说中,斯特里克兰在生命即将结束时,完成了这幅巨作。他知道这将是一幅震惊世人的作品,却让土著妻子在他死后把它焚烧殆尽。毛姆这样的情节安排精妙而高明,他间接地替斯特里克兰完成了“我们要到哪里去”的终极回答:

当人类的精神追求超越了肉体、物质,那么它就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其所依附的所有物质性的东西,包括旷世杰作,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有可无。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突然放弃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因为他看见了自己曾经追寻的“月亮”。理想的重新萌芽,让他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

  人生来路也许无法重新选择,但人生归途却可以重新定位。因为心中有“月亮”,21岁开始瘫痪不能言语的霍金,终其一生都在探索宇宙的秘密;因为追寻理想,双腿瘫痪的史铁生用笔尖与命运抗争,最终给世人留下不朽篇章。敢于背负自己理想的人,才能有机会成为别人理想中的人。

共 8 条评论
远洋 2年前
0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小乔诺 2年前
0 

斯特里克兰抛弃了文明和人性,他的存在好像就是为了画画,其他的什么东西都无所谓,他画画也不是为了挣钱,获得世俗上的认可,而是为了单纯的表达和宣泄他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所以最后他在他的房子的墙上画满了画以后,他就表达完了他心里面所有的东西,他觉得他这一辈子活得已经直了,所以最后他失明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很痛苦,他最后死了以后才会让妻子把他的房子给烧掉。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说实话,我没看过这本书。

小乔诺 2年前
0 

挺好看的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准备先把它加入书架,有空就去看看,哈哈

小乔诺 2年前
0 

喜马拉雅上就有,免费的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哦,好的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哈哈哈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