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过后,方见黎明 高中名著导读《子夜》

6 翩若惊鸿 2年前 184次点击

广义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是指1917年到1997年。这是一个诗歌和小说极其繁盛的时期,尤其是“五四”文学,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鼓舞人心的革命精神。今天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其中一部精彩的长篇小说——《子夜》~

子 夜 其 书

《子夜》(原名《夕阳》)是中国著名的现代长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12月5日,作者是五四革命的先锋运动家茅盾。正式出版以来,《子夜》的影响力遍及全世界,曾被译成英、德、俄、日十余种文字,以其“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的严肃文风获得了极高赞誉。

《子夜》描绘了一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上海社会全景图,主要围绕“资本家—工人”和“城市—农村”两大矛盾展开叙事。其中人物角色之丰富、场景铺排之细致,被称为“蛛网式”叙事结构,清晰缜密地展现了资本家吴荪甫、赵伯韬、地主吴老太爷、曾沧海以及知识分子李玉亭等不同社会角色的特征,最终通过吴荪甫的破产揭示出一个时代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悲剧。

茅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在《子夜》前就已发表《幻灭》三部曲和一些短篇小说,并积极参与“文学研究会”等革命文学团体的建设。在他接任主编期间,五四时期的重要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也展现出了空前的生命活力和革命热情。这些背景都有利于我们理解《子夜》一书强烈的革命情怀和壮阔的史诗画面。无论是从小说故事出发,还是创作背景来看,《子夜》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一座丰碑,它以新旧更替、历史前进的必然规律不断鞭挞着我们民族的落后一面,给处于改革进程中的人们摇响了一道清醒的警铃。

新 旧 交 替:历 史 的 必 然

《子夜》不仅做到了多线并行式的复杂叙述,而且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凸显性格,这种场景和人物相结合的描写方式在小说开篇的“吴老太爷进上海”这一段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久居乡下的吴老太爷进城之后面临着一系列新变化的冲击,包括“像几百只怪眼睛”的大楼窗户、放着强光的“黑怪物”汽车、“半裸体似的”都市女子装扮……守旧的吴老太爷将这一切变化称为“邪魔”,而整个上海就是一个“魔窟”。但讽刺的是,吴老太爷年轻时“却还是顶括括的‘维新党’”,有着“满腔子的‘革命’思想”,但自从跌断腿之后便成了固步自封的“书斋”式人物,信仰只剩下《太上感应篇》,更将新式企业家儿子吴荪甫的思想行为视为“离经叛道”。这一转变正展现了曾经的“革命萌芽”变身为“阻挠力量”的荒诞和可悲。

颇有深意的是,茅盾以守旧的吴老太爷进入崭新的上海城为《子夜》开头,但很快吴老太爷便去世了——被五光十色的“邪魔”冲击诱发了脑溢血,小说的第一章便以葬礼告终。而这恰恰是一个新生力量必将战胜腐朽的旧势力、历史新旧更替的隐喻,展现出了黎明到来前夕充满斗争性的“子夜”时分。正如小说中范博文的那句话:“去罢!你这古老社会的僵尸!去罢!我已经看见五千年老僵尸的旧中国也已经在新时代的暴风雨中间很快的很快的在那里风化了!”

  “不朽”到底是镜花水月的幻想还是确实存在的现实?从时间的剖面来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但从集体延续性来说,“不朽”却并非神话。因为个体的灭亡虽然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自我更新”将有价值的东西不断流传下去,最终达到一种理想信念之上的“不朽”。茅盾《子夜》中的吴老太爷就代表了不朽的“更新”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自我否定和毁灭。只有不断涤清旧的糟粕,新的未来才能显影。

“小 人 英 雄”:真 实 的 人 物 史

茅盾的写作始终遵循写实主义的艺术原则,他依据当时真实的时代背景创造了《子夜》中惊心动魄的阶级斗争画面,而他塑造的人物角色不仅真实,还具有丰富的性格侧面。尤其是主角吴荪甫,作为一心办实业的民族企业家,他是一个“孤胆英雄”,但面对工人阶级的权益诉求时,他又成了一个无情剥削他人的“奸诈小人”,这样一个典型时代的典型人物也成了《子夜》全书最具亮点的角色。

我们首先要了解吴荪甫所面对的现实——世界经济危机和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双重夹击,以及国内军阀混战、金融体系尚未健全的客观背景。不同于利用反动政权牟利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和“有奶便是娘”的金融资本家杜竹斋,吴荪甫是一个有着抵抗帝国主义、发展民族工业“中国梦”的实业家。他建立工厂、成立益中信托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了丝织、灯泡、伞皂等用品,有着蓬勃的进取雄心,“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可见他有着英雄的一面,“在社会上,在家庭中,他必须仍旧是一个威严神圣的化身!”

但另一方面,吴荪甫也有他充满阶级局限性的脆弱面。首先是他面对工人群众的冷酷无情,当轿车被愤怒的工人包围时,吴荪甫无视女工的性命,命令司机“开车,开足了马力冲!”甚至动用了军警等武力手段来压制工人运动。茅盾在书中用了“刚愎狠辣”来形容此时的吴荪甫。其次是他暴躁无常的性格,“所碰到的一切不如意,这时候全化为一个单纯的野蛮的冲动,想破坏什么东西!”在失意、绝望之下,其极端与暴戾尤甚。对于家中亲眷,他也没有过多关怀,只有简单粗暴的威望,导致了自己最后被众人疏远的下场。

在同一个角色身上展现如此复杂矛盾的个性特征,可见茅盾笔力之深刻。可以说吴荪甫就是《子夜》的灵魂和“书眼”,读懂了他也就明白了茅盾想要借助这个人物、这一连串人和事所要表达的最后结论:只有崭新的社会环境才能给民族经济的发展带来出路。

  如果说个人和集体、社会之间有什么东西可称作纽带的话,那必然是“信念”和“理想”。无形但又重若千钧,将无数的“小我”与时代的“大我”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茅盾《子夜》中的吴荪甫、老舍《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巴金《家》中的高家兄弟……他们都通过不同的侧面展现了整个时代的风云起伏。正是信念的纽带将他们这些或是资本家、或是贩夫走卒、或是读书人的不同群体跟崛起中的中华民族牢牢绑在一起,见证时代变迁,也推进着历史更迭。

“五四”作为一个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作为一种精神却未曾熄灭。我相信大家一定都怀有跟前辈们相似的热血和激情,想要记录现实、改变现实、破除黑暗。

瞿秋白曾评价《子夜》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比如文字情节的“酣姿喷薄”“婉委多姿”(吴宓语)。更在于它强调真实的社会记录的价值,成了我们这些新时代新青年了解过去那个革命时代的一个重要窗口。

看完《子夜》之后,你是不是有一些新发现呢?读文知人,以文观人,对茅盾先生的认识是不是也更进一步了呢?不妨分享一下~

共 4 条评论
0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这是一部好作品,值得多读几遍。

远洋 2年前
0 

子夜是矛盾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代表作,五四运动以后 产生了一大批的现代文学作家和文学作品,向矛盾巴金鲁迅 老舍, 郭沫若 张恨水 萧红 冰心曹宇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最著名的还是郭沫若,老舍矛盾巴金鲁迅,曹禺这几个。简称:鲁郭矛,巴老曹。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