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翩若惊鸿 2年前 340次点击
本次决赛的辩题是
不破不立/不立不破?
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坚实力量,永远不是置身事外和毫无章法的作为,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是冷眼与热情的相得益彰。
有的人认为,不破除旧的东西,就无法建立新的东西。他们说,“破”是呼唤进步的跫音,是追求真理的曙光,更是对新世界的热切向往。正是先去“破”,我们方能突破一个又一个极限,涌动起思想的活水,从必然王国迈入自由王国。
另一些人却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不去建立新的东西,又何谈去破除旧的东西?“立”才是建构起新世界的地基,是承载起我们理想的岛屿,更是否定虚无、拥有建树的思想武器。正是先去“立”,才有解决现下缺憾的可能,以行动肩负起责任,对一切的一切作出深沉而朴实的守望。
那么不破不立和不立不破,你更倾向何者?
在此道辩题中,正方辩手与反方辩手都基于立场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论点和精彩的文章。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获得此道辩题“好看”与“精选”的部分优秀辩论作品,看看双方辩手在思考中迸发的观点和想法,哪一方更能说服你呢~
Round1
谢谢主席,大家好!我是正方辩手宋轻尘。对于我方的观点,毛泽东同志在其著作《新民主主义论》中早有引述,“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新的。其实,世间万物都占有着属于它自己的生态位,当某一项事物显得过时而阻碍了发展潮流时,就会失去对这个生态位的掌控能力,从而出现一批新的代替者去抢占其原本的生态位,而这个生态位也最终为有明显优势者所得,这就是一个先破后立的过程。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手,大家好,开宗明义,我方的立场是“立字当头,不立不破,先立后破”。首先请容许我方对今天的辩题作出以下分析,何为立,立就是制定,建树,设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能够健康有序生长的新事物;何为破,破就是瓦解,打破,整垮陈旧腐朽的思想和体制,摧毁束缚发展的枷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公开表明:“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未立先破。”而今天对方辩手主张“不破不立”,可在开场的三分钟陈词中并未先破我方观点,而是先进行立论,这不是用实际行动论证了我方的先立后破吗?
Round2
按照对方辩友对“立”的定义,“立”为制定、建树,创造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新事物。然而开场欲有“下马威”,却忘了“悬崖勒马”,认为“立论”叫“立”,先“破”叫“破罐子破摔”,后来又说“立志”为“立”,望文生义,偷换概念,看似气宇轩昂,实则沤珠槿艳。“破罐子破摔”的“破”是什么意思众所周知,拿来加势也站不住脚;而对方辩友所“立”的“论”与“志”,终归是意识的范畴,本身就不属于“新事物”,将指导实践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过程混同为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何以谈“立”?对方举了不少例子,最典型的一个就是近代救亡运动。本国的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接连失败,而俄国革命送来的马列主义救了中国,于是对方就说先破后立无以救亡,有马列主义的“立”才彻底“破”了“三座大山”。然而马列主义是中国人自己“立”的吗?马列主义又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吗?百年前的内忧外患与危急形势造成了“破旧立新”的需求条件,而现实不允许国人用缓慢的自然发展过程形成自己的普适性的真理,于是借用长期发展形成的成熟的外国理论。在这里马列主义就是环境提供的可供借用以“破旧”的“工具条件”,而不属于反帝反封建以立新中国的“破立”过程,毕竟“立”的又不是马列主义。而国人自主探索的接连失败,也是马列主义雏形时必经的过程,唯一的区别在于当时中国的形势危急到近乎亡国灭族的地步,立不成就必须借用,怎能因为这一点特殊情况而否认“先破后立”的探索,却大言“立而后破”呢?
不立而不破,如文学。文言文统治中国古代千年,不无有志之士希望将此简化,但并没有合适的替代之物,不破不立自然无从谈起。然而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为文学革新指出一条明路,随着白话文的“立”,文言自然不攻自破。此为不立不破的典范,一旦“立”可成立,原先腐朽的事物自然会随之而崩塌,而“立”,也就成为了“破”的动力,也成为了历史前行的动力。文学如此,变法革命之流亦是如此。成功的变法,如商鞅之流,以一套全新的,更优的制度去“覆盖”旧的制度,而后与原制度的利益既得者作斗争,先推动历史的车轮,而后破除路障,如此即使路障未能除尽,车轮亦可强行。如果二者颠倒,先“破”而后“立”,则容易陷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窘境,未“立”而忙于与旧秩序斗争,无疑是自绝后路,未破则不立。最后,正如近代民主革命,以三民主义或马列主义为基石,先立新秩序,而后对旧时代发起冲击,理论先于实际,其成果有目共睹。这自然是“不立不破”的极佳例证。
Round3
反方辩友的核心思想“先立后破,用立的鼓舞去破。”可是何以立?在旧事物中建立起来的立,会不会有旧事物的影子,会不会有足够多的支持者?就那么自信可以凭刚建立起来的新事物可以铲除大家一直以来信奉的旧事物吗?我看未必,一一铲除旧事物,废止阻碍时代发展的事物,虽然未必会全盘成功,但是可以为的“立”建造一个较对“通畅”的大陆,是会比在旧事物中艰难而“立” ,成功率会大很多。旧事物会阻碍新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事实,我国建立的过程艰难险阻,跨过了重山万水,砍去了一路的荆棘苛丛,破除了旧的封建观念思想行为,传播马克思主义,传播社会主义思想。这才有了伟大东方雄狮的再次苏醒。
“立”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那便是“初心”。就如于丹所言:“真正的聪明是静下心来,听见自己本初的愿望。”“立”的首先完成便确定了一个核心、一条中心线,作为“初心”的存在。当“立”确定的那一刻起,“破”便不再是黑夜中四处瞎撞的举动,正相反,一切因此变得清晰明朗起来,人民对于投身发展社会的信心与责任感也因此而大幅度提升。此时的“破”已不再是孤身几个不被人所理解的革命者所肩负的“特定使命”。在黑夜中灯塔的指引之下,人们愿意以行动肩负起责任,哪怕在“破”的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回过头来,望见那颗“初心”也能再次拨开云雾,坚定行走。不局限于“破”现在之事,着眼于未来,便是先立后破的优势所在。
Round4
琵琶一曲世千年,瞬息兴亡过眼,宇宙的浩瀚星辰仍旧闪耀,冬冷花败,春暖花开,有人离去,有人归来,而这一切轮回,不过是破与立之间的抉择。能够“立”所谓是好,可“立”先而“破”后,却极易造成麻烦,如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破的旧的东西自然指的是北洋军阀,立的新的事物自然是你所要的统一的新局势新政府,但若是不先破而先立,你自己倒是也成为了军阀的一员。因此北伐战争时期,是先北伐,再建立的新政府,不先破,一个新生的力量尚不能立足,何来生存的空间?更何谈统一?这个理论,就算是放在新中国的今天,也是成立的。今天社会的娱乐舆论是如此,社会风气是如此,若是不破除旧的舆论,旧的风气,那么旧的舆论和风气必将对新的舆论风气发起攻击。我方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不立不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为国家政治注入新生活力。在2018年6月22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曾在其官方网站发表道“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以深化改革释放不竭动力”“坚持‘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一项重要原则”。通过总括多项工作实践的经验和相关法律文件,体现出“先立后破,不立不破”推动改革有条不紊进行,各项工作平稳衔接,接着提出要把握好“立”和“破”的承接顺序和辩证关系,强调“立”的工作要放在“破”之前,没有“立”住之前,先不急于“破”。由此可见“不立不破”在实践中的成功和在国家政治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论语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只有本立才有到道生,才有破尽虚妄。“不破不立”虽出自毛主席所作的《新民主主义论》,却最适用于新民主主义时期,在社会主义时代期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新时代,要先有“立”的构想与蓝图,经过实践和检验为正确与科学的成果,才摒弃“破”的思想路线与模式。故我方永举“不立不破”之旗,高扬于浩澜青天。我方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小结语
在“不破不立/不立不破”的辩论赛场上,正反双方扎根于历史实际,通过不同时代对“破与立”的定义为己方立场背书。丰富的举例论证,和巧妙的拆解使得这场比赛精彩纷呈。纵观本次比赛八位辩友与辩题发布下其余众多正反方辩手发言,使得我们对破与立有更深刻的认识。
正方辩手从辩题定义入手,引用《新民主主义论》中“不破不立”的定义,为正方树立坚定的立场。基于反方“偷换概念”立的定义进一步反击,拆解“马列主义”的例子等为正方拿下一轮战场优势。最后正方回归当下,进一步为不破不立的重要性和现实适用性论证,使得不破不立的价值更上一层。
反方辩手从辩题定义入手,引用习主席的发言为己方定义背书,坚定了反方论证的立场。基于不立不破,反方从文化、变革等多维度,进行举例论证,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己方论证的内容与说服力。面对正方的拆解,反方引出“立是初心”的有力论证,进一步强调在立与破同时存在的客观实际下,立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最后反方扎根于当下实际,同时引用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方网站发言,有力的树立“不立不破”的适用性和重要性。
何为立,何为破,通过正反双方多维度的论证,相信你已有进一步的认识。回顾历史,从历史中认识到“不破不立”的重要性,眺望发展与未来,肯定“不立不破”对发展的指引作用。破与立是对立统一的,无论先与后,在正确的时间下进行正确的破与立,便是人类发展,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力。
来我们做一个生物学变题,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 Dutch, Dutch Du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