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翩若惊鸿 2年前 3437次点击
本次决赛的辩题是
拿起/放下手机看见世界?
封神榜中拥有天眼的二郎神-杨戬拥有无穷的法力和看穿万事万物的能力,我们看着封神榜里的一个个神仙,或多或少有羡慕其无尽的神力与奇妙的技能。其实小纸条们,你们知道吗,在当下,我们也拥有一只“天眼”,那便是——手机。这“天眼”也让我们拥有获取无尽信息的能力,习得多种知识的好处,同时这“天眼”也可以让我们看世间万事万物。
这只“天眼”给予我们无穷的力量,让我们能看见世界,远在南极企鹅的纵身一跃,高在海拔8848米珠穆朗玛峰的登顶,美在北京的国庆阅兵盛典。不仅如此,这“天眼”让我们能习得远在千里之外的名师授课知识,表达,发生在世界各地事情,属于自己的看法。获得(拿起)“天眼”(手机)看见世界。
“天眼”也是达摩克利斯之剑,它让我们沉迷于触不可及的“花花世界”,同时也在蚕食着我们对周遭小世界的切身感知。闭上(放下)“天眼”(手机),看见一个仅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年夜饭时的欢声笑语,亲眼感受家后公园的花草,世界并不远。或许我们本就拥有一双“天眼”,一双需用心感受与运用的“天眼”,看见息息相关的小世界。
或许你们将要闭上“天眼”(将要开学,离开手机),亦或是减少天眼使用时间(仅于假期可玩手机)。你们觉得,拿起手机看见世界,还是放下手机看见世界呢?
在此道辩题中,正方辩手与反方辩手都基于立场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论点和精彩的文章。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获得此道辩题“好看”与“精选”的部分优秀辩论作品,看看双方辩手在思考中迸发的观点和想法,哪一方更能说服你呢~
Round1
各位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拿起手机,看见世界”。一部小小的手机,包罗万象、囊括四海,以手机为媒介,我们得以窥见世间万物,看见世界的模样。当我们拿起手机,接受外界纷涌而至的繁多信息,须臾之间了解天下大事,欣赏各地风景名胜,从不同人身上体悟人生真谛。这不正是我们借助手机,看见世界的表现吗?
作为了解世界的媒介,手机让我们克服了走向世界的客观局限,我们不会再拘泥于我们的出身,或是周围的环境,我们的视野不在因外在条件而受限。它极大程度上扩宽了我们的视线范围,纵使我们身处于穷僻的村庄,心也不会久居于此,而是借助手机,飞往更加广阔的天空。以更高的视线,更广的视野,晓古今之事,通中外之变,看见广袤无际且多姿多彩的世界。
尊敬的主席、各位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为“我们应该放下手机看见世界”。首先,请允许我对“看见世界”做一个简单的阐释。“看见”不仅是视觉意义上双眼的所见,更指一种内心的体验和感受,是心灵的“看见”。而“世界”,是平原高山,是江河湖海;更是路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是亲人的目光,是朋友的笑颜……
当我们用自己的双眼静赏世界时,自能体味到一份远离数字世界的浮躁与琐屑的佳趣。赋予生活以“我在你的视线里,你在我的航程里”的浪漫,“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的宁静。投生活以凝视,让目光从那冰冷的方寸小屏移开,静看春暖花开,闲赏云卷云舒,发现那些曾被忽略的却构成生活的多姿的美意。这是源自灵魂深处的内在诉求,一种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
Round2
手机是认识世界的一种途径,或者更贴切地,一种工具,并无先天的好坏之分;同样,拿起手机这一行为本身并不代表单以手机障目,更不等同于不用心灵去体悟世界。反观对方辩友所言,似乎一直在为“手机”这一客体加诸“枷锁”和“囚笼”的修饰,但事实上,对于是否拿起手机的思考更应该回归我们(即使用者)自身,辩友对于“物”本身带有强烈主观性的理解必然存在偏颇之处。
从个人情感角度考量,手机或留存或向往的世界无疑极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有了追忆的锚点和期待的旗帜;从数据上分析,日前在南加州大学牵头的社会实验中,使用手机记录生活的人比不使用手机的享受度更高,活动热情也更强。揆诸当下,拿起手机反倒是一种务实,一种身处快节奏时代也不耽误感知的务实——手机以其便利与共享的属性保证了人们对于时间的利用与反刍,让那内心的花倔强地生根发芽,从而极大拓宽了人们的精神家园。
屏幕里的世界并不只是辩友所持“琐碎繁杂”的刻板印象,更有温情的延展和关怀的普及。《台州日报》有一则报道让我深受感动:在连续五年国际盲人节里,社区工作人员特别开启了“视障人士智能手机教学”系列课程,慢慢让盲人朋友像普通人一样用手机听歌、购物,甚至打游戏。当我们的视角从年轻人身上移开,看向那更大的群体,我们不难发现,拿起手机,对于他们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而已,而是纽带,是安心,是他们以科技改变生活的“天眼”,更是他们看向世界不可或缺的“天眼”!
在某种程度上手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般,有效且强大的作用力下也寄生着无数不可消泯的弊端。第一点,网络世界所投射出的温暖会让人在现实世界变的冷漠,孤僻,甚至会产生自卑情节从而丧失基本的社交能力。心理学指出:人类所有对价值和成功的的判断,最后总是以合作为基础。如今,网络世界里的是是非非层出不穷,人们依靠着"隐形"身份总是随时随地的发扬着个人偏见而不承担任何后果,也因此,就是在这种注意力极度倾斜的状态中,虚拟存在感的作祟总是让社会存留的爱日见稀少。
第二点,信息碎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曲解事物的本原,并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将客观真理转化为私人偏见。我会承认,针对于官方所作出的任何解释与科普都具有一定的严谨性,但是知识的来源不可能出自单一渠道。很多情况下,由于时间上的限制,知识总是被断章取义的流放在各大平台,针对于思维成熟的人来说,他也许会看出其中存在的谬误与漏洞,但对于思维尚未成熟的人来说,它在供养片面解读的诞生。
第三点,知识体系与认知体系。手机的存在可以让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风景,以及不同的文化风俗。但是从受益角度出发,海量的知识席卷并不一定会像它的数量般都有成效,关键还在于个体的接受能力与他所想要汲取的部分。就算在短时间内他明白了一些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肤浅的接收形式也会暴露出本质的弊端。
Round3
借助有摄像头、能上网的智能手机,我们可以获得看待世界的全新方式。真实世界的景物和虚拟世界的数据叠加在屏幕上,我们透过它将看到一个混合了真实和虚拟的窗口,看到被虚拟增强了的现实。移动互联网的《新科学家》杂志的新闻副总编理查德在几个月前写了一篇文章,探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和手机软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他采访了几位专注于研究科技给人们带来影响的学者、他们都认为手机将会成为我们最可信赖的伙伴,成为我们生活中史无前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结论比刘震云"手机就是手雷"的论断更加惊人——我们会和这种小小的电子设备建立起一种类似于共生的关系。手机会成为我们大脑的扩展。帮我们记录我们的日程、情感、欲望和记忆、而在增强现实技术的帮助下、它可能会成为我们看待世界的一种新方式、成为一只混淆了真实和虚拟,混合了原子和字节、连接了电磁波和数据流的新眼睛。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这种担心可能有点多余。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克丽斯廷.迪尔牵头的这项研究招募2000人参与9项活动,包括乘公共汽车观光、在美食广场用餐、参观博物馆等。研究人员发现,在几乎所有活动中,用手机拍照的人比不拍照的人更享受活动,对活动的参与程度也更高。研究报告写道:“ 与其说是拍照的肢体活动,不如说是拍照的头脑活动激发了更多对活动的参与,增加对活动乐趣的感受。”
人类智慧裹挟着时代的锋芒来到我们眼前,为我们量身定做着一个个精神乌托邦,一个个华美的窗口一个个精彩的瞬间其背后却是密密麻麻的数据运作。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互联网世界的纷纷扰扰搭建出“私人订制”的信息茧房,我们被困其中却浑然不觉;它所塑造的名曰“世界之窗”入口只是世界同质化缩影的黑洞,而我们透过这样数据为王的窗口只能看到一扇扇更美的窗子,而非真实的世界。
网络世界是无数人智慧搭建的平台,我们顺着链条轻松获取那一个个精神结晶,这是事实,我们不能矫枉过正,直接否定网络为我们带来的智慧与便捷。但是,如今的网络世界鱼龙混杂,我们或许难以辨别那些一心在数据权利结构突围的运作,而我们对议题的评判也不能受“晕轮效应”影响忽略其客观存在的弊端。
通过手机看世界我们难以基于一种“福斯塔夫背景”的客观事实。视野随着滑动的手指,我们看过太多美好的窗子——姣好面庞如花美眷,黄浦江边灯火璀璨,沙滩海浪椰树风影,年少成名意气风发……这些是点缀世界的美好图景,亦是镜花水月。若目光仅仅停留在这样打造的一扇扇华美窗口,又如何能够注视到脚下尘土和听清完整的声音呢?
Round4
事实上,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今天,手机已经成为了现代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重要终端。而依托着手机这块小小的电子屏幕,我们可以高效地搜索信息、利用信息,这种能力,已成为了每一个现代人所必须要掌握的重要技能。
我们必需承认,手机的应用的确带来了诸多问题与弊病,譬如社会近视率的居高不下、“低头族”现象的层出不穷、以及基于手机社交软件的网络暴力。可是,发展带来的问题,理应通过更为全面的发展来予以解决。我们绝对不能够因为一些渺小的问题便因噎废食。况且,由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往往也并非单纯由手机所引起。譬如,青少年人之所以会沉迷于手机游戏,常常是缺乏必要的家庭陪伴与课余活动选项的体现;而在社交软件之上频繁出现的网络暴力,则往往是由于相关监管与法律不甚健全所导致。
我们虽然的确应当为青少年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严格管控与惩戒网络暴力,但也应当鼓励大家善用智能手机这种新兴的科技产物,让这一缕科技的阳光可以照进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我相信,惟其如此,在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之下,我们的世界才有可能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愿,你也可以亲身感受到这抹科技的曙光,它就像四月的春天,温柔地亲吻着你的面庞。
外游者求备于物,当先感知己之周遭小世界,适时放下手机可免受纷繁信息海洋中塞壬诱惑,以更好看见身边世界;内观者取足于身,适时闭上瞰视万物的“天眼”而睁开望向自己内心世界的眼,毕竟“很多时候,人们看到的世界,其实只是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而已”。
我们的“看见”,“看见”的不应仅仅只是诸如南极企鹅、壮丽珠峰之景,而应为其背后自然之道。唯在通透参悟近处时习得析道之能力后再放眼远方,方不致见遍世间万物仍只得表面景致,方可称为真正的“看见”。
“外观”探索内心亦不应自囚于“见识有限”之笼,毕竟“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手机所示大千世界之外,我们的内心世界亦值得研精覃思以寻真我。做取足于身的内观者、做洞悉内心的观察者,将成为我们研索终身之课,因为“我不能指望成为什么,但我在我内部有这世界的全部梦想”啊!
小结语
在“拿起/放下手机看见世界?”的辩论赛场上,正反双方基于手机的属性进行破题。在整场辩论赛过程中,正反双方就“世界是如何,我们看见的世界该如何,手机与我们之间的关系该如何”进行深度的讨论。有力的数据论证和契合语境的事实论证,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拿起手机看见世界”世界,“放下手机看见世界”的世界。下面且看正反双方辩论推进。
正方辩手。首先,正方将手机定义为媒介,点出手机在“看见世界”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正方基于反方对手机与看见世界之间的关系做了一次切割,把手机客体与使用者主体的关系点名,并通过南加州大学的社会实验和《台州日报》的报道为己方提出有力论证。再次,正方从技术层面,提出增强现实的概念与《新科学家》杂志的报道,指出手机与人的友好关系。最后,正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手机与看见世界的关系,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科技曙光图。
反方辩手。首先,反方对看见世界进行定义,指出看见应是内心的感受,生活的感悟。其次,反方从手机的弊害进行论证,指出深陷网络和信息碎片化对看见世界的弊害。再次,反方揭开手机的伪装,提出信息茧房和晕轮效应,告诉人们手机中的镜花水月不是我们的脚下尘土,不是我们所需要看到的世界。最后,反方回归外游和内观,提出取足于身的内观者才是我们的终身之课的价值倡导。
虽然拿起和放下只是一瞬间的动作,但是选择其一之后将会给我们带来持续性的影响。我们时常感叹手机的强大,也时常感慨手机的桎梏。在这里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客观存在,实时运作的大世界,一个我们切身经历,包含五感的小世界。正方描绘手机下的大世界固然丰富美妙,反方描绘放下手机后的小世界也不可缺少。非常感谢正反双方八位辩手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辩论赛,也非常感谢此道辩题下近千位小纸条的宝贵发言。愿每一位小纸条们拿得起,放得下,以发展的眼光、内省的态度去体验手机内的大世界和放下手机后的属于你的小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手机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世界,获取了爆炸性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负面的东西,比如手机依赖症,长期看手机给身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