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燃烧生命的不屈斗士 长津湖战役幸存者的“极限人生”

3 翩若惊鸿 2年前 719次点击

2021年9月,一部名为《长津湖》的电影收获高口碑评价,震撼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这部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极其酷寒的恶劣自然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勇敢无畏的精神奋战沙场,他们用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炮火,书写了永载史册的重大胜利。

在现实中,现年89岁高龄的朱彦夫是战役的幸存者,他的残躯承载着伟大的精神力量。“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给朱彦夫的颁奖辞这样写道:

生命,于你不止一次,士兵,于你不止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近朱彦夫,了解他钢铁般的人生故事吧。

朱彦夫

朱 彦 夫 其 人

1933年,朱彦夫出生在沂蒙山腹地的张家泉村。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怀着一腔报国热情毅然参军,并在两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在美国的强行干涉下,战火燃至鸭绿江边,形势岌岌可危。不久,我国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朱彦夫所在的志愿军26军,接到紧急命令即刻北上。因军情紧急,刻不容缓,当部队乘着东北的火车赶到鸭绿江边时,北国已开始飘雪,而棉衣尚未运到。

交战之后,人民志愿军的战略部署一度让敌军陷入苦战,而敌军先进的武器装备也给人民志愿军战士造成了巨大伤亡。朱彦夫所在的队伍接到命令,要抢占250高地,阻击敌人后撤。在11月北地的严寒中,17岁的朱彦夫和战友们拼死战斗。战友们接连牺牲,只剩下他一人搏命抵抗着数百名敌军的疯狂进攻。

朱彦夫在这次战役中身负重伤,历经数十次手术才顽强地幸存下来。他也就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右眼因受伤视力极差,被鉴定为特级伤残军人,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为了减轻国家负担,他拒绝去荣军院休养,毅然选择退伍还乡。

1957年,朱彦夫回到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此后,他用二十多年时光治山治水,带领乡亲耕耘探索,脱贫致富。1982年退休后,朱彦夫开始尝试用嘴、用残臂“执笔”,历时七年,完成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他用钢铁般的意志和高尚的爱国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英 勇 不 屈 的 战 士

14岁的朱彦夫是部队里的小战士,“能吃苦,不怕死”是所有人对这个小战士的印象。入伍不到两年内,年纪轻轻的朱彦夫就参加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亲历百余场战斗,他在九死一生的战火中磨炼意志,已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解放军战士。凭借过硬的军人素质,朱彦夫屡立战功,年仅17岁的他在抗美援朝前夕被选中,成为了光荣的人民志愿军一员。

1950年11月,长津湖地区气温低到零下30度,朱彦夫所在的26军刚刚从中国东南沿海紧急赶来鸭绿江前线,御寒衣物不足。敌人来势汹汹,战情紧急,志愿军队没有片刻的喘息时间。

朱彦夫所在的连队任务是夺取250高地,在冰天雪地中,朱彦夫和战友们强忍着长津湖迎面吹来的刺骨寒风,奋力迎击敌人的猛烈炮火。这场战役的残酷程度前所未有,在严寒的侵袭下,许多战士在寒冷中死伤,而敌军先进的坦克飞机在不断轰鸣,爆炸片刻不停,整个山头几乎被炮火削平,志愿军战士殊死抵抗,顽强坚守。

身边的战友们一个接一个倒下,直到整个连队最后只剩下朱彦夫一人还能挣扎着爬起。他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却无暇顾及,因为他深知自己身上承担着的是军人的使命,在战友牺牲时,他唯一的选择就是义无反顾地继续战斗。

敌人再次发起进攻,早已身中数弹、浑身鲜血的朱彦夫用尽全身力气架起身边的三把机枪,熟练地填满子弹向敌人扫射。敌军投来手榴弹,朱彦夫躲闪不及,手榴弹在他近身处爆炸,朱彦夫被炸成重伤昏迷。

这场战役战火平息后,高地上只剩下被白雪覆盖的累累残骸。两名路过的志愿军战士收拾战友们的遗骸,当他们移动朱彦夫的时候,才发现这位濒死的年轻战士还有微弱的呼吸。

在后方医院里,朱彦夫昏迷了整整93天,在这段时间里医生们竭尽全力挽救他的生命,为他做了47场手术。朱彦夫身上惊人顽强的生命力把他从死亡边缘拉回来,而他却永远失去了左眼和双手双腿,仅存的右眼也只有模糊的视力。

战争是残酷的,然而,无论是子弹炮火还是寒风冰雪,都没有击倒这位英勇的战士,他如同灼热的火焰,怀着满腔热血,诠释着伟大的英雄情怀。

  回首峥嵘岁月,多少英雄在历史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响。黄继光用血肉之躯阻挡敌人炮火,在上甘岭留下了动人心魄的英雄故事;朱彦夫怀着英勇无畏的决心孤军奋战,在长津湖书写震撼人心的军人传奇。《人民日报》曾有言:“英雄就是普通人拥有一颗伟大的心。”英雄本出自平凡,却超越平凡。正因有无数普通人为伟大信念而拼搏,才能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英雄精神的丰碑如同一座座道标,指引我们心怀敬畏,奋勇前行。

赤 诚 无 私,奉 献 一 生

对于常人而言,十七八岁本是最美好的年华。而对于朱彦夫而言,他却在这样的年纪里,陷入了不可挽回的人生绝境:他被鉴定为特级伤残军人,完全失去劳动能力。躺在病床上,朱彦夫内心满溢着无法排解的巨大绝望和痛苦。

在战场上,朱彦夫从没有退缩畏惧过,也从未显露出脆弱和犹疑。然而,在医院的病床上,他想起牺牲的战友,想起自己的未来,想象将要用这副残躯度过漫长的一生,仍是少年的他不由得陷入深重的痛苦之中。

无数次深夜辗转、以泪洗面,他一度产生轻生的念头。在旁人的劝解下,才逐渐稳定了情绪。即便战场不需要他,他依然可以为祖国做出贡献,带着逝者的希望活下去。

休养院的照顾固然周到,朱彦夫却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在他人的帮扶下度过一生。他坦言:“休养人的生活不能抒发自己的心情,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副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最微小的事情。”

抱着这样的决心,朱彦夫回到家乡张家泉村。他不得不从头开始以全新的方式适应生活,苦苦练习各种最基本的生活能力。要适应这副身体,就要克服常人难以体会的重重困难,光是练习用手臂捧起饭碗这个动作,就不知砸碎了多少个饭碗。而适应假肢更是一个痛苦漫长的过程,假肢有十几斤重,朱彦夫每次抬腿都苦不堪言,摔倒了无数次才终于能勉强走路。

在朱彦夫看来,作为一名战士,“奉献社会是我的事业,这是我终生的职业和必须履行的职责,末了那一天,就是生命的结束”。在实现生活自理后,他又积极投入奋斗之中。

在贫困的张家泉村里,朱彦夫和妻子是仅有的两个会识字的人。朱彦夫深知,若想要带领村民致富,首先必须得让乡亲们有基本的文化水平,于是他拿出自己的抚恤金,为村民办起扫盲夜校。他还亲自上课,用残臂夹着粉笔教学。

被推举成为村党支部书记后,朱彦夫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访问农户,朱彦夫拄着双拐爬山步行;为了工程建设,他亲自上阵埋头苦干;为了培育作物,他伏在田间育苗拔草……二十五载艰苦岁月中,在朱彦夫的带领下,勤劳的村民们齐心协力把昔日闭塞赤贫的山村建设成了全乡先进村,走上致富之路。

在朱彦夫的内心深处,少年时战场的情形历历在目,午夜梦回,难以将息。而许多了解他故事的人,也纷纷要求他著书,将战士的事迹与精神传递给世人。

于是,年近花甲,才刚刚走下脱贫攻坚阵地的朱彦夫又给自己下达了新的任务——写书。没有创作经验,他便研习参考书目与字典,没有灵活的指尖,他就用嘴衔笔,用残臂夹着笔,一笔一画地书写。耗时七年,七度易稿,他终于完成了长达30万字的《极限人生》。笔墨中蘸满热忱的信念,也向世人传递着沉甸甸的生命重量:

朱彦夫的顽强精神从未被躯体所限,无论是在战场中浴血,从残障的绝境中崛起,还是从脱贫困境中突围,他以自己的生命践行着熠熠生辉的伟大信念。

  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托尔斯泰曾写:“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在严寒和炮火中,战场上的朱彦夫从不退缩;在伤残和痛苦中,生活中的朱彦夫昂首面对。朱彦夫如同红烛,在战争中燃烧信念,在山村中奉献自己,将一生献给伟大的理想与信念,长津湖战役的英雄朱彦夫用他的“极限人生”,诠释和践行了顽强勇敢、无私奉献的人生深度。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