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翩若惊鸿 1年前 807次点击
本次决赛的辩题是
一键思维共享,我愿意/不愿意?
在刘慈欣《三体》一书中三体人具备的思维共享的思考特征,即“在三体人之间不存在秘密”。现实与梦境,真实与虚拟…… 丑时梦里的你似乎在追逐,拐角处,一位神秘人停下了脚步,你也跟着停下脚步,神秘人说:“这是一个屏障按钮,当你按下那一刻,你与同你聊天的人会互相思维共享,你们之间将不再有秘密,与之而来的是高效沟通与知识共享。你愿意吗?”站在原地的你,呆住……
思考片刻后,你按下了这个按钮。神秘人消失了,周边的朦胧逐渐清晰,你发现自己正处课堂中。此时老师授课的内容你“看得”一清二楚,同学的回答你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思考片刻后,你害怕了,没有秘密的小世界是多么的可怕。这不是读心术,屏障按钮按下后,透明的我不再有任何隐私。“恕我没有勇气迎接这个超前的世界”……
那么,一键思维共享,你愿不愿意呢?在此道辩题中,正方辩手与反方辩手都基于立场发表了许多深刻的论点和精彩的文章。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获得此道辩题“好看”与“精选”的部分优秀辩论作品,看看双方辩手在思考中迸发的观点和想法,哪一方更能说服你呢~
Round1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在场的小纸条们大家好!开宗明义,思维共享则是将知识分享给所有人,别人也能知所思所想。是否支持这项技术,要看一键思维共享能否更好的作用于人类。我方认为利于,一键思维共享我愿意,理由如下。
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个屏障按钮,让你从小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晓社会人文掌握函数方程,而你仍可保留自己的价值取向,这种己身大有裨益的事为什么不支持呢?思维共享比单独思考更利于创新。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发明家都是单枪匹马干出来的,但是自己想想那些最具新鲜的思想,他不会在真空中产生。创新是来自于协作,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结合起来,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思想,也能认识到自己的盲点,缺乏经验的领域。
查理芒格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你看什么东西都会是钉子。”这句话说明了人类思想的局限性,当你手里只有一个工具时,你只能靠这个工具去解决问题,思维只会朝着一个方向发展。但当你思维共享之后,人的思想就不会仅限于此,我们会从更多的方面去解决问题。那时我们手里会有更多丰富的工具,我们拿到一个问题时,我们会有不同的工具,从各个方面去打破它,解决它。也许它只是一座山一条河,可我们看到的是一些小分子凝聚成的一副美丽的画卷。宇宙会更加丰富多彩,不一样的地球,不一样的世界。
尊敬的主席,对方辩友,在场的小纸条们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一键思维共享,我不愿意。我方看来,思维共享虽然能带来学习和交流的外在优势,却隐含着不少潜在危机。捅破纱纸恰好把我们的隐私与秘密暴露无遗,让恶魔在高处窃笑,狰狞地将潘多拉之盒打开。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在内心深处总有一片净土不会被他人涉足,不愿被他人贸然闯入。我想,每一个人都有沉浸在自己思维世界的时光,会缅怀于过去的美好,亦会幻想远方的红日初升,会有不切实际的妄想,也会有契合当下的祈祷。但当他人能如探囊取物一般看到这一切,我们本能地会觉得我的世界似乎被侵犯了,我的世界不再只属于自己了。我们自然就会封闭自己的思维,让脑海中的思绪凝固、呆板,只持续在一个限定的范围内,继而地,在这种环境之下,我们的想象力就只是眼前所见,是看书的内容,而那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从此就消失在茫茫时间长河之中。
诚然,思维共享让双方对对方都了如指掌,所以双方也当然知道如何直击软肋,让对方感受到心灵的挣扎与切实的痛苦,这就好像戏弄对方于股掌之间。故而,每个人都会提防着他人,害怕自己堕入他人布下的层层落网,于是众人像林黛玉刚入贾府一般“不敢多说一个字,不敢多说一句话”,使得自我封闭、与社会分流,继而使社会化的长河断流,这是恶魔给予的考题,亦是潘多拉之盒。所以,社会化与人类的外向性特征与思维共享相碰撞时,我们更应当坚守独属于人类最初的模样。
Round2
思维共享带来的信息透明化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个体的隐私权与情感界限,但针对于这一系列外界因素的融入,自由意志和价值概念仍然以独立性为存在基础。换句话说,观念的形成与思维共享两者中没有直接互相干扰的因素,在没有按下按钮前,个体的思维运作方式已经有了基本的特点,只不过通过"特殊技能",于不同的思维、环境以及价值观的碰撞中,个体与个体的沟通途径做到了零距离相接,且拥有了相同的感知力而已。
"知识共享"已经打破了一切衡量在地位,身份,年龄面前客观存在的避障。于现实状态中,个体可以以少量的知识涉猎基础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从而使攀谈的对象与内容不在仅仅局限于"同频率","同身份"、"同地位"的设置范围里。且交涉的过程,知识的大规模扩张及收入可以让弱者明晰其重要性,进而拥有奋进的动力。而对于另一方的"聪明人"来说,他所收获到的益处更多是经验,格局包括价值观的拓展。
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当个体按下按钮后,以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处事态度为前提,我可以用最方便最有效率的手段减少社会整体中无法消泯的弊病,即个体产生的极端心理与付诸形式。虽然,个人的悲剧对历史来说不过是一行语焉不详的断句,但因为有了人的存在才有社会整体,所以个人的情绪及行为更多反应的是一个社会的变化。因此,通过"特殊技能",我可以全面了解部分沉郁之人的心理,继而用有效的方式劝阻,以达到健康的程度。也因此社会上存在的极端行为将得到有效控制。
对方辩友所说的“观念的形成与思维的共享两者之间没有直接互相干扰的因素”是站在了一个层面上思维的,这只是思维的第一个层次,即:观念a的形成,思维A的形成,a与A表面看确实是没有互相直接干扰的因素;那么我们进入思维的第二个层次对方辩友的观点便不成立了,思维第二个阶段:思维A形成后被共享,那么观念b必然会受到思维A共享的干扰而后形成。对方辩友可能又会改了,说“在同一个时间层次内,观念的形成与思维的共享两者之间没有直接互相干扰的因素”,这其实也是不对的,请注意我方提出的第一个思维层次,我方用到了“表面看”观念a与思维A是没有互相直接干扰的因素的,其实在本质上观念a是从属于思维A的,或者说思维A的形成是受观念a的影响的。
其次,对方辩友将自我消耗痛苦看做是一种我们对外界的防护,是我们不愿意向外界敞开心扉,所以自我消耗的这种方式得不偿失。可是,对方辩友啊,有些痛苦生来就是要自我消耗的,因为外界多的是看客,少的是感同身受的人。你失去了亲人,在这种情况下思维共享,你渴望有人来安慰你,可是能有几个真心人,这些真心人又是否能体会到你的痛苦?有些苦难,是不值得被他人消耗的,因为外界能够包容的你的苦难是极其有限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谁家会为了你家的苦难而停留?我们自我消耗也并不是为了成全他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我们只是给自己一个放过自己的机会。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脱离不了困顿,其实是因为我们把“放过自己”的权利给了他人,而不是自己。
我们当然不排除他人对我们目前苦难困境的帮助,但是这依旧不能成为“思维一键共享”存在的理由。思维一旦被共享,善意的谎言的美会不翼而飞,每个人思维上的劳动将会是廉价的,国家机密也不再是机密,人性一旦暴露出一丁点的邪恶便会立马被公之于众。当“知识共享”打破一切衡量在地位、身份、年龄面前客观存在的避障之后,您方是否考虑过一些知识是不应该被小孩子接收到的,这是有违客观规律的,是不符合“道”的,这无疑是拔苗助长。至于地位与身份,农民在“知识共享”时代中看到了知识红利会不会放弃农业活动呢?毕竟比起知识直接带来的收益,农业通过知识带来的收益时间成本和劳动成本都要更高,在这一前提下,农业大国何去何从?
Round3
在头脑中的高维运转通过此按钮可以以一种片刻性速度传播,同时满足大信息量,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非物质类交换。其中所体现的正是由个体到个体的自动化文字传递,也突显人类向更高层级迈步的里程碑。拥有一项仅聊天便可共享我们思维的方式,使得多元化人工面试可如汤沃雪,遇见甲方抑或是高端客户同样易如反掌,个体在超前化社会中未来迈入成功的可能性增大。因而对于个体饱受冤屈等完全依靠逆向思维寻找证据的工作以及突发案也不必一波三折,并且在表达不畅与隔阂问题中,思维交流可以使其精准而意义到位,符合人类理想所倡导的高效沟通率。
反方辩友说:“我们在思维分享的过程中会泄露一些不想要他人知道的事情。”而正是这类事情的分享才会使个体共情能力加强,从而对于苦恼以及悲伤的秘密等都在被他人安慰后获得一种辐射性的释放感,因此省去了很多个自我封闭化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第二,人类群体所谓的平凡性,在于不能随意驾驭自我头脑中所承载知识与负荷量,面对“知识共享”,以两名个体所拥有的知识总量互换并汲取,我愿称之为协同效应,二者所叠拼而取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效果。个体所获得的知识体系将会随着社交圈的增大而增大,人类大脑所负知识量将会随着每一次共享而翻倍,所获得的快捷并丰富的一次性知识量不论是性能或速度皆远远超出面对书本的获取知识渠道。
不论是谁,都会有一份不能言说的秘密深藏内心,即便是再亲密的朋友与亲人,也没有权力走入这处私密的领域。否则,有限度的亲近也便成为了无节制的侵犯,原本出于善意的相互理解,在这时也会成为一份使人不堪承受的沉重。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说,也并非所有的信息与认识都会有益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那些不合时宜的真相,有时非但无助于我们走入他人的心灵,反而有可能会使得心灵与心灵之间生出不必要的隔阂。
实际上,我们只有在相互尊重对方隐私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收获真正美好的友谊。所谓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至多只是一种修辞。我相信,没有两个人能够在毫无隐私的情况之下达成良好的沟通。这种过度的相互理解几乎是不堪忍受的,而只会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与冲突。
况且,对于真挚的友谊来说,只有袒露内心的勇气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需要拥有一份耐心与宽容,去容忍必然存在的差异于隔阂。我相信,这份知性的沟通一定可以使得你我的心灵之中多一份温暖的联系,在我们的身旁增添一份友谊。但愿,你也可以在相互的沟通与尊重之中获得一份真正美好的友谊。这份友谊来自于理解与宽容,是柔软的心灵之上所盛开的一朵美丽的鲜花。
Round4
反方的观点为:许多个体思维之间的共享,会使这一群体的情感与思维方式趋于一致,导致个体的主观情感与隐私丧失,失去了生命原本的思维活力与个体的与众不同,丢失了人类自古以来的思想多样性。实际上,思维共享并不是简单的将多个思维如同烤串一样穿成一条线,使社会团体意识由分散的主观意识变为一个统一的思维。简单来说,正方所认为的“思维共享”意味着个体思维的丧失,导致了个体隐私与个体分散性思维的丧失。
事实上,思维共享不完全代表着将许多的个体意识拼凑成一个统一的主体意识。思维作为个体意识的客观表现应理解为“情感感受”而非“主观思想”,思维共享不是单纯“我想到你所想的”,而应该是“我感觉到你所感觉的”。
“思想”与“思维”在英语中广泛翻译为“thinking”,其中“思想”大多用作动词,而“思维”一般用作名词,这也就表明:“思维共享”表示的是一个事件而非一个动作。《阿凡达》系列电影中,纳威人与潘多拉星球以及星球上生物的思维链接就是思维共享的体现之一。其中纳威人个体可以感知到星球生物圈的变化与活动,可以与不同的生物进行情感与思维上的共享与连接,而且不会影响主观意识的思考。
引自电影中一个个人认为很令人深思的片段:电影中主角在学习纳威人语言过程中与同伴的争论,同伴的话是:“纳威语中‘我看见你’的意思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看见,还是心灵中的感知。”思维共享的理想状态便是如此:我感觉到你感觉的,我与你一起思考,却不影响“我们”。“思维维系我们之间共同脆弱的感知,趋于统一的意识仍保持着个体思想所绽的璀璨火花”
一键共享思维,个体差异就容易被湮没,创造力也会逐渐被抹杀。我们不妨先给思维共享设置一个条件:这里的共享,仅限于知识、思路、技术、能力层面,而不包括内心里的秘密等等。这样一来,不可否认地,思维共享的确有诸多好处:它让我们可以共享知识,让全班没有一个人掉队,共同进步;让团队成员可以免除适应彼此的漫长过程,短时间内增进默契……这些好处让我们的生活便捷许多,客观上也可以带来个人的、集体的乃至社会的进步。如果加上这一个条件,那思维共享似乎是无懈可击了,做到如此共享,人类就可以集体进化了。
但我们都忽略了一点,如果这样将脑子里的一切知识包括灵光一现的构想全部共享出来的话,我们恐怕赶上的不只是光荣的人类进化,还要面临着彻底的思维同化了。如果你是一名成绩中上的学生,你在教室里听课,这个按钮已经被按下了,大家都直接读取老师的思维,所有人都可以同时共享一个思维——最正确、最标准、最规范的思路。这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提问问遍了整个教室,没有人不会。老师停顿下来让大家整理笔记,班里那个最喜欢给出新方法的同学这一次竟然什么都没有说!你在考场考试,你没有选择作弊,偶然抬头,发现周围的人都低着头,而几天过后成绩一出来,天天不听讲的那几个人竟然分数比你高!只要考场里有所谓“学神”,那么其他人都不用怎么付出努力了,只要练一笔好字,就可以成为比肩“学神”的人物了。由此可见,思维的共享会打乱秩序,而这只是在学校。
在社会上更是如此。我在网上曾看到一条新闻,一个画师在社交账号上直播作画,画到中间的时候,被一个人拿去投给AI而后发表。一段时间后,画师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却反而被那个人指控抄袭。绘画过程的透明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都可能会滋生出这等恶劣的事件,更何况在思维透明化的明天呢?假如你有一个写小说的构思,一个极好的构思,你想了几天几夜,但还没落实写到纸上,你走在路上随便一个路人出于无聊查看了你的思维,又“理所应当”地写出了这个小说发表出去,成为了出名的作家。你的心里又会怎么想?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共享本身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无时无刻的共享,就容易消磨个体差异。不选择共享思维,不是出于自私,不是出于想把所有思想保留在内心,而是出于对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创造的尊重,是要在恰当的场合、以恰当的方式将思想分享出来。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思想才会在交融碰撞中新生,创造出新的思想;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世界才会变得异彩纷呈。
小结语
在“一键思维共享,我愿意/不愿意?”的辩论赛场上,正反双方基于思维共享进行发散思考。无论是正方愿意视角下对知识共享美好想象,还是反方不愿意视角下隐私外泄的心理担忧,我们都看到思维对人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下面且看正反双方的辩论推进。
首先,正方对思维共享进行下定义,并给出是否能更好作用于人类的标准,其次,正方具象化思维共享下知识共享对地位身份的冲击,并指出思维共享后的社会价值正向作用。再次,正方从学习和工作中详细描绘思维共享能带来的便利性,再次加强思维共享对知识获取的利好。最后,正方指出思维与思想的区别,并引用阿凡达新电影中的事例,增强思维共享的利好。
首先,反方指出思维共享是潘多拉魔盒,贸然进入后会对人的心灵造成重大冲击。其次,反方对正方二辩提出的思维和观念关系进行拆解,并从“真心人”只在少数,无畏的思维共享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更大伤害。再次,反方强调秘密的重要性,指出距离产生美,有一键思维共享的勇气远远不够,还需增强内在心灵力量。最后,反方从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学习为例,指出思维共享后对个人价值的消弭,对创造力的损害。
一键思维共享,我愿意/不愿意?愿意与否是不同人内心活动的特征表现。相信大家在看完这场辩论赛后,对思维共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非常感谢八位辩手为我们带来一场富有深度、富有想象力的辩论赛,也非常感谢获得好看24位辩手,200多为辩手在此道辩题下的精彩创作。思维共享是一个未来的话题,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思维共享不会成为思维覆写,人们的心中永远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