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冥王星-开拓人类新视野2

6 银河比邻星 1年前 263次点击

第二篇 一波三折

冥王星350计划要变成一个货真价实的任务,还得核准通过才行 ,而这首先必须得到太阳系探索小组委员会的背书。

1991年2月,太阳系探索小组委员会接到了评估冥王星350计划的委托。艾伦等人在会上详述了这一计划以及它能解答的科学问题,委员会的成员有支持的,也有反对的。就在正反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大气物理学家唐诺·杭腾站了起来,把冥王星任务有其必要科学论证总结了一番,最终扭转了会议的风向,在委员会的报告中,把冥王星飞掠任务列为90年代新任务最高优先层级。

然而在1992年4月,NASA来了一位新任局长丹·高汀。他一心想重整NASA的文化,与其搞那些又大又费钱的,不如多搞一些小型任务。这样即使某个任务失败了,反正这些小型任务没那么费钱,多派几个过去就是了。于是,他有了这样一句座右铭:Faster, Better, Cheaper(更快,更好,更便宜)。

这消息很快就被另一位有意探索冥王星的人——史蒂勒知道了,它有一个比艾伦他们更激进的想法。你们这350公斤的探测器还是太重了,不如搞个35公斤的,不是比你们那个更省钱?他趁着一次见到新局长的机会,对新局长说它们能花小钱实现冥王星任务,制造的探测器只有35公斤,可以在1990年代结束之前让探测器飞抵冥王星,并给了局长一包资料。局长嗨了,正合我意,比那什么冥王星350计划好多了,很快就拥抱起这个计划来。

NASA的科学主管杭崔斯一知道这事儿,马上告诉了艾伦。大事不好了,局长大人被史蒂勒那个35公斤的计划给忽悠绝了。艾伦一听,完了,这事儿多半会被史蒂勒它们给搞砸。

史蒂勒的计划很快就得到了资金支持,但还不到1年,史蒂勒的团队就证明了这想法根本无法实现。它们做不出35公斤的探测器,上面即使只安装一台相机和一台无线电科学实验仪,都得100公斤以上,而这还没算上任何备用系统。这样一来,为了保险起见,探测器的强度还得加强。而加强就意味着还要继续增重,这样他们预想的这个探测器就有164公斤了,将近冥王星350计划的一半,然而它的性能却远不及冥王星350,成本预算也不断上升,由原来的4亿美元升到10亿,看来省钱的目的也没有达到。当局长听到这个探测器的重量和报价的时候,直接就气炸了。说好的幼小又省钱的探测器呢?你们这群大骗子!

局长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对冥王星项目的兴致大减,艾伦的计划因此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局长虽然嘴上还声称冥王星任务会优先进行,但又对项目团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使得艾伦的团队陷入了任务研究,撤案,然后是新的任务研究,再次撤案的循环之中。看似忙得不可开交,但与目标的距离却仍是那么遥不可及。

雪上加霜的是,1993年2月,白宫公布了1994年的财政预算,其中行星任务的支出没有丝毫增长。同年8月,NASA的火星观察者号又炸掉了。局长启动了一组全新的火星计划,包含多个探测器,计划把原本没完成的科学观测都补回来。这些探测器将分多年陆续启程,他打算用这个来贯彻他的“多快好省”理念。为了这个计划,他集中了所有他能弄到手的钱。至于冥王星,局长表示:我爱冥王星,但我这边实在没money了,所以你们必须把冥王星计划的预算压缩到4亿美元以下,包括发射的费用。至于怎么办到,那就你们自己想办法了。

天啊,当初旅行者计划,花的钱是这个的10倍都不止,现在你就给这么一点儿?不过事已至此,为了计划能实现,团队挠破头皮都得把办法想出来。艾伦首先想到了俄罗斯,人家有质子号火箭,但是没有能让火箭发射的探测器。如果能跟他们谈谈,捞到一次免费发射的机会,那不是就能省下一大笔钱吗?至于条件,由俄罗斯提供发射载具,美国负责打造探测器,最终的荣誉由两国分享。

说做就做,艾伦就这样飞了趟俄罗斯。那边一听,呵呵,你是想让我们提供免费火箭,等发射完了就把我们撩到一边去吧?好吧,第一次没谈拢,那就再来一次。隔天艾伦又去了一趟,这回俄罗斯提了一个新的条件:如果你的美国飞行器上也放一个俄罗斯的探测器,这个探测器会跟飞行器分离,在坠毁前带着质谱仪进入冥王星的大气。这样在冥王星的探索中,俄罗斯就占据了独特的一席之地,它们可以说美国人没有真正触碰到冥王星,但它们做到了。你要是答应,就让你们用质子号火箭。艾伦表示回美国后应该可以说服大家,就跟俄罗斯人一起喝伏特加去了。

回国后,NASA这边虽然对他没被批准就自己前去跟俄罗斯谈条件表示有点不爽,但既然可以省钱,那也不妨一试。于是,NASA派了一个代表团去了俄罗斯,过去就跟他们说这是俄罗斯的第一次外太阳系探索计划,有多么牛叉之类的,总之是尽力包装。没想到代表团刚一回来,俄罗斯就表示:我们这火箭可不是一分钱都不收的哦,不过你们放心,可比你们在国内发射便宜多了。

更关键的是,对于把一个核动力飞行器搭载在俄罗斯的发射载具上,NASA中的不少人都觉得,能在核准文件上签字的单位,都不会同意这么干的。于是企图用这个途径省钱的想法也就泡汤了。

接下来的几年,成了冥王星计划的低谷。局长还是每年照旧给项目研究的预算,但是每次有点起色,团队就又被他调去搞别的研究了。总有研究可以做,但是研究总是怎么都做不完。

不过艾伦深知,无论如何研究都不能停下来。一旦他们先撑不住,自己退出去了,局长就可以趁机把项目给取消掉,这样就真的完了。只要研究还在继续,保不准什么时候又有转机了呢。

之前就有人想过,在海王星轨道以外应该还有一系列小天体,冥王星的周围还有一群小伙伴,它并不孤单。到了1980年代末,比尔·麦坎南通过对海卫一(崔顿)的分析,认为它原本就在跟冥王星类似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行,后来被海王星给抓过来了,才成了它的卫星。那么既然有冥王星,有崔顿,怎么就不能有其他的呢?太阳系外围可能存在一大群小天体的想法,之前是由柯伊伯提出的,这片区域后来被称为柯伊伯带(Kuiper Belt)。

后来随着观测技术的提升,不断有柯伊伯带天体被发现。到了1990年代,被发现的柯伊伯带天体已经超过了1000颗,它们分布在海王星轨道以外的广袤区域。科学家估计仅仅是直径超过80公里的柯伊伯带天体就有10万颗,比这小的更是不计其数。

诶,有了这个发现,那不是说明冥王星周围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东吗?为了蹭这个热点,也为了给冥王星计划赋予更多的价值,计划的名字摇身一变,冥王星柯伊伯特快(Pluto Kuiper Express)就这样闪亮登场了。

光改名字还不行,还得赋予其内涵,否则再好听再高大上再有吸引力,也是耍流氓。为此,NASA的科学主管杭崔斯拉来一群冥王星和柯伊伯带相关方面的专家,组了一个“科学定义团队”,要定义出冥王星任务的官方目标,还要对任务的相关器材进行规划。

看来NASA对冥王星任务又重新重视了起来。这个团队在运作了1年以后,交出了一份含有两张科学设备清单,附带详尽的科学实验说明以及扎实的任务宗旨的报告,广受行星科学界的好评。

就在这形式重新转好的时候,1998年底,长期声援冥王星任务的科学主管杭崔斯离开了NASA,接替他的是天文学者魏勒。1999年,在科学定义团队发表了研究报告后,魏勒让各团队参加比稿,赢家就可以拿钱造仪器去了。

各团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按照冥王星柯伊伯特快飞行器的结构设计,上面会有4种侦测器。相机、成分光谱仪、大气光谱仪和一个用来探测大气温度和压力的无线电装置。前三者可以组装成三合一套装,后者则无法跟它们组装在一起,所以最后选出的赢家有两组。

2000年的春天,交稿时间到了,NASA组了一个委员会专门审查这些投稿。同年夏天,艾伦得到内线消息,他的团队拿下了相机/光谱仪这一组。

这本来是个好消息,可艾伦的团队等来等去,没等来什么好事儿,却在2000年8月收到消息,说魏勒要决定砍掉整个计划了。What?搞什么鬼,怎么这个时候突然放起了飞机?

还是预算的问题。之前魏勒得到过的承诺,是该计划可以在7亿美元之内完成。但当他审视成本时,得到的结果却比原来翻了一番,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给出了15亿美元的报价,甚至可能还要更多。它实在受够了,怎么又是这样?刚开始告诉我预算不会太高,结果后面越搞越大,老子不玩儿了!于是他一气之下,决定不再推进这个项目了,所有关于这个计划的事情统统给我停下来!他还宣布,NASA至少10年以内,都不会再考虑任何的冥王星项目研究。

对于之前10年为了这个项目投入了无数精力的艾伦等人来说,这道命令有如晴空霹雳。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现在又似乎回到了原点。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十年的心血就这样白费了吗?当然不行!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