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寻遗珠——发现新行星的那些事(7)

2 银河比邻星 22小时前 61次点击

这是本系列的最后一篇内容。还是照例放一个通往前一篇的时空隧道入口,有需要的可以自己去看看。

点此阅读第6篇

第7篇 重新定义

自从冥王星的发现,被证实与所谓海王星出轨并没有什么关系后,大家对寻找海王星轨道外新行星的热情逐渐冷却了下来。后来有理论认为,海王星轨道外的物质已经非常稀疏,以致只能形成很多小天体,人们对于那一带能发现行星的希望更加渺茫,就更没人愿意在海王星轨道外寻找新行星了。

然而人类的好奇心,绝不会使这一块区域一直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打破这一沉默的,是英国天文学家朱惠特和越南裔美籍天文学家卢简。二人的合作开始于1987年。他们用的方法与汤博类似,也是利用不同时间拍摄的两张同一天区的照片进行闪视比较。当然,他们使用的仪器,相比汤博那时候已经大为进步了,但原理是相同的。然而他们忙活了几个月,却啥也没捞着,那些运动的目标最终都被正视为是已知天体或者是其他因素的干扰。后来他们使用ccd感光元件替换了传统的胶片,底片感光性能的提升,使得他们能获得更好更清晰的照片。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坚持以及不断进步的技术的帮助下,1992年8月30日,一个移动的天体引起了朱慧特的注意。二人经过反复的比对和复核,确定那是颗从未被发现的天体。他们报告给了国际天文联合会,不久得到了确认,该天体获得小行星编号1992QB1。与太阳平均距离44天文单位,直径160千米。

自那以后,海外天体被接二连三地发现,使得多年前的一个假设被证实。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艾奇沃斯和柯伊伯两位天文学家先后提出,海王星轨道外的物质,已经稀疏到从太阳系形成至今,物质吸积形成行星的过程都无法顺利完成,只能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天体,如小行星带那样分布在海王星轨道之外。这一区域后来被称作柯伊伯带,虽然他本人当时认为冥王星的质量与地球相当,以致让他觉得那些本该存在于那里的小天体,已经被冥王星的引力甩到更远的地方去了。

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被发现的海外天体个头都比较小,直径只有一两百千米左右。但到了21世纪初,逐渐有大家伙被发现。其实说大也不算很大,直径普遍都在1000多千米,还是比冥王星要小一些的。虽然对冥王星是大行星这一身份,争议已经颇多,但至少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发现比它更大的。而到了2005年初,这临门一脚的时刻终于到来。

2005年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在检查一年多前拍的照片时,发现了一颗海外天体。它在被发现的时候,正处于远日点附近,距离太阳97.5天文单位。能在如此遥远的距离被发现的,想来个头也不会太小,布朗估计它的直径至少比冥王星大25%。也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该天体后来以争吵女神埃里斯的名字命名,而他后来还真引发了一轮关于行星定义的大争吵。有趣的是,我国行星名词审定委员会在确定其中文名称时,还费了一番脑筋。由于在希腊神话传说中,该女神干的事情实在有点那啥,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一度出现过争神星、吵神星、闹神星等等的叫法。后来有人提议,根据诗经当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句话,提议叫做阋神星,最终得到通过,该天体的中文名才被确定了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阋神星既然比冥王星还大,而冥王星又是行星,那阋神星也应该获得这一身份。但如果这样的话,在海王星轨道外发现的其他几个直径在1000多千米的天体,是否也应该确定为行星呢?这就涉及到定义的问题,也就是多大的天体才能算是行星。在小行星带被确认以后,人们只是约定俗成地认为,行星应该比谷神星大。而现在,人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了。

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合会一份关于太阳系内行星定义的草案获得高票通过。该方案提出,太阳系内行星必须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围绕太阳运行,以确保其不是卫星。第二是其必须足够大,使得其引力足以将其大致塑造成球形。满足这一条件的冰质天体直径约在400千米以上,岩质天体直径约在600千米以上。顺带提一句,该条是艾伦史登于2002年提出的,就是那位新视野号项目的负责人。第三是行星,必须能扫清自己轨道附近区域的其它天体。就这一条,使得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的队伍,也使得比冥王星更大的阋神星无法被扶上行星的宝座。他们连同柯伊伯带内其他几个较大的天体,也包括冥卫一卡戎,以及小行星带的老大谷神星一起,被归入了矮行星的行列。不过,个人认为第3条更确切的表述应该是:行星必须能在自己轨道附近占绝对主导作用。也就是行星轨道附近可以存在其他天体,但这些天体的个头应该远小于行星本身。否则连海王星也要被移出群聊了,毕竟他也没能把冥王星等几个柯伊伯带天体清理出去。

冥王星在仓促之间被剥夺行星的地位,这使得大量冥王星粉们愤愤不平,美国的几个州甚至出台法令规定冥王星在他们那里依然算是行星。美国网民们还发明了一个词plutoed,字面意思是被冥王星了,有被降级、被开除、被不公正对待等等的意味。

虽然冥王星的发现者汤博在生前力保,最终冥王星还是在他去世后失去了行星的地位。但某种程度上,他也算比赫歇尔勒维耶他们幸运的多。至少新视野号团队让本属于他身体的部分原子,得以与他发现的冥王星短暂地相会,也算是一种浪漫了。不过话又说回来,无论人们是否将冥王星视为行星,他依然在太阳系那冰冷的外围,以248年的公转周期围绕太阳运行,和他的伙伴卡融一起漫步在宇宙空间中。就像一个人类文明的见证者。如果非要为他的名分做一些补偿的话,那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柯伊博带天体,也是人类史上第1个有探测器到访过的柯伊博带天体,这难道还不够特别吗?

回望人类发现新行星的路途,那是人类怀着对未知的好奇,一步一步探索的过程。这其中有惊喜,有失落,有兴奋,也有迷茫。但人类试图通过探索,获取知识,进而了解这个世界的欲望始终驱使着人类稳步前进。我们不知道能走多远,不知道前路有什么惊喜或者危险在等待,但我们绝不会停下前行的脚步。一路走来的足迹,是我们曾经探索的见证。而未来的诗篇,仍等待着人们去续写。唯一不变的,是我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笔者谨以该系列文章,向所有怀着此种精神的人们致敬。

共 7 条评论
银河比邻星 [楼主] 22小时前
0 
这一天的内容恰好跟新视野号系列联系上了。下面贴一下相关的帖子链接,感兴趣的也可以去看看。这回真是时空隧道了,直接穿越回两年前,hh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