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聪聪 9个月前 377次点击
最近通过偶然的机会拜读到了信息无障碍研究会专家无力权老师的文章,感觉写的真的很有道理。在结合自己之前也在跟踪一个软件的推进,真是很有感触啊。转一下原文,
经常关注无障碍与障碍群体打交道的产品人大概率听过类似于这样的话:
“基础功能都还没适配好,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如果想研发新功能,应当先做好基础的无障碍适配再开展新功能的研发。”
这让原本憋了一肚子新想法和创意的产品人不得不硬生生吞下原本想要开脑洞的话。可她心里却并不很舒服。为啥呢?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往小了说,一个产品团队,不同事项有着不同的分工。
拿产品无障碍基础适配来说,同一款产品在内部按模块化分割,不同小组负责各自的问题。
可对于用户而言它其实是一回事。用户会很具象化的下意识把一款产品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就一个人而言,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另一件事就没办法全神贯注处理。
无障碍也是这样,用户尤其担心产品沉迷于创新功能,但基础功能体验一塌糊涂。
前几天在一个无障碍主题交流群里,一家大场的代表与几位障碍用户就因这一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辩论。
大场伙伴认为,我做新功能探索跟修缺陷做基础适配的根本就是不同的两拨人,为什么你一定要让我负责创新的同事停止继续探索呢?
用户代表则觉得,我一个简单的小问题你拖了很久没修复,连基础适配都不能保障较高质量的体验,何谈什么创新?
这让我想到了产品经理小a。
他也曾站在我面前,带着一副刚被一些障碍用户怼过的枉然,问我:“没做好基础适配的产品,是不是在你们看来就不配做无障碍创新功能?”
我有些卡壳,但我知道这压根是两种视角的思考,本质都是为了能使生理性障碍人群能在技术的反哺下减少障碍,大家的目的是一样的。
没等我组织好语言,她接着补充说:“我产品的基础适配工作已经交给对应的小组同事去陆续做了,我希望能基于现有条件下,给这部分人群更好的产品体验,甚至找出有机会令他们跨越障碍的功能点,难道就一定要等基础适配完全实现才可以去做吗?”
她的话引发了我的思考,我们做无障碍优化本质是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能另辟蹊径找到方案解决一些刚需性障碍,哪怕基础适配晚些,只要能让主链路跑通,那我自己至少也是接受的。
所以写到这里,看上去是由于一些障碍用户不了解产品内部的工作机制而发生的误解。真的是这样吗?
回到障碍用户视角,类似于创新功能一大把,但障碍用户进部去门的荒诞场景过去也并不少见。
某产品做了针对于视障用户很有帮助的功能,他们马上向着媒体公示了这样的信息。视障用户看到后也很期待,可下载后却发现根本没有办法通过读屏软件抵达他们的创新点。
就好像你说某家饭店口味非常独特,室内设计也非常考虑无障碍设施的装饰,然而要走进这家饭店的路途却及其坎坷,障碍人群完全不能独自进门。
你觉得这是不是有些尴尬呢?
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举极端例子,不写具体产品只是想单纯就这一问题就事论事。事实上,在过去这些年里,障碍用户没少经历这样的事情。
那说回开头的问题,没有完全适配好基础无障碍的产品,能不能做创新探索?
我认为是可以的。不过有个前提,可以没有完全适配好基础功能,但你必须做到60%以上的基础适配,起码得保障主流程能被障碍用户使用,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机会使用到你创新型的探索。
同样举个例子,像某国民级社交应用,它刚推出图片文字识别时,有一些用户马上跳出来说,他们连乱读、跑焦点,标签都还没加完,就开始想新点子了,根本就是想夺取媒体和大众的眼球吗。
事实是怎样呢?更多用户感受到了便利,他们在也不用为聊天中出现的图片发愁了,甚至于刚推出那会,很多用户还会用它识别说明书、药品等等,着实解决了一大波刚需性场景障碍。
后来陆陆续续,其他产品也开始更大范围的应用这项能力,使得如今障碍用户得以较好的在包括社交和购物在内的多个场景都能顺畅的使用这项技术。
这就是十分正向的典型案例了。
唠叨这么多其实就想传递给大家一点:
互联网的工作机制往往是模块划分的,只要正确对待无障碍,基础性和探索性其实并不冲突,因为压根不是同一拨人的事。
最后,基础决定高层建筑,如果开始就能融入无障碍理念,注意使用者不只有鼠标还有键盘,起码80%的问题都不用在讨论了。
愿更多产品早日无障碍。
这里点名vivo,基础功能并未做到100%的完善,但尝试的一些新功能是真能解决刚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