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13590 8个月前 222次点击
我经常能发现一些爽人。
所谓爽,就是能非常明显地体会到在他们的身上,有一股酣畅淋漓的劲儿。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活得很潇洒,也很通透。
有一种感觉是,很多人好像是整天围着生活转,围着工作转,围着别人转。
而他们却像是一颗恒星,一颗太阳,自己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和规律,然后其他人事围着他们转。
观察得久了,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有一个很绝的心态,简单概括是这几个字:
我不要了。
这倒不是我的个人臆断,是我在和一个这样的朋友有过多次的深度交流,他在言谈举止中,表达过这样的人生态度。
就是——
我从不觉得自己要为任何人事付出更多的精力,如果有任何东西让我不爽了,那我说扔就扔了。
说起来,还真是有点羡慕这样的人啊。
现在我觉得,【我不要了】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
-
相反,我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有时我也会有这样的困惑:
就是有一个东西,或者一些人事,它给我带来一些什么甜头,但也带来一些痛苦,我深陷其中,拿着也烫手,舍也舍不得,不知道该怎么办。
比如一段可能走向糟糕的关系,比如一个本来设定好但现在察觉高不可攀的目标。
往往此时,人就会陷入这种尴尬的两难境地。
也是曾经可能用过真心得到的,也是曾经被真心对待的,也是曾经心中的渴望,也是曾经努力精心呵护过的。
然后,就非常希望它有一个好的结果。
而正是因为自己也曾真心付出过,那么此刻在它已经的的确确给自己带来百般不适时,也没办法放手。
还是期待能有一个结果。
是逐渐才明白,人有时会有一个僵化的思维误区是:
我必须要一个结果,我才甘心。
比如想要拼命挽留一段关系,或者想要改变关系里的另一方,又或者因为受过伤,想要讨个说法,分个对错,纠缠不清。
又或者是,非要逼着自己继续努力,再想想办法,把目标拿下。
本着一种“来都来了”的心态,硬着头皮继续,还要将此美化为坚持。
而往往此时,我们就会掉入焦虑的漩涡里。
依然两难,依然尴尬,依然无法有结果。
但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是:
这些与自己纠缠的人事,此刻其实就已经是结果了。
并非是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才是真正的结果,而是现在看似不如己愿的烂摊子,就是它的最终章。
那就不如不要了。
-
人无法主动说我不要了,还有另一个原因是不甘心。
比如你在和一个人吵架,越吵越凶,明明自己是对的,对方却强词夺理,这时自己就越想越生气。
哪怕这架都吵完了,回到家还是气得睡不着,脑子里又想出一堆新的怼人的话,懊恼自己为什么当时没有说出口。
比如陷入一段糟糕的关系,明明知道那个人已非良人,也知道这样纠缠毫无意义,但就是无法让自己先离开。
哪怕要下地狱,也要拉着对方一起下地狱,自己不好过,也不让对方好过。
如此种种,用口语直接表达就是:
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不甘心这件事啊,其实是有一个度的。
很多时候,都是越想越气,这是头脑制造出的“不甘心陷阱”。
我们往往会因为沉没成本,也就是付出过的时间和精力,常常对某些人事产生过度的执着。
越是曾经羁绊得深,执着就越深。
路上和人吵一架,可能气个两三天,也就过去了。可家里和爱人吵一架,或许就能记仇很久,多年后想起来还能翻旧账。
这就像是自己一个人翻越高山,只抓着一条细细的绳子,明明很危险,却还在想:
不行,我都已经爬到这了,我一定要爬上去。
而这些不甘心的情绪和行为,会被我们的大脑判定为这些事对我们的人生有重大的影响,鞭策着我们去继续纠缠。
大脑会告诉你:爬不上去,你的人生就完蛋了,赶紧努力吧,你可以的。
意思就是说:
那些我们内心里的不甘心,会让我们自己高估某些人事的重要性,从而逼着自己去继续。
所以,你肯定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吧——
曾经你很看重某些人某些事,以为离了他们你就没法活,非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你才能甘心。
后来,不管是主动放弃还是被动放弃,这些人事都离你而去了。
等到时间足够久了,你再回头去看,发现也不过如此而已。
于是,你会感觉有点好笑地反问自己,为什么当初就那么在意呢?
你可能也会觉得是时间太久了,离开太久了,看淡了。
其实不然,真正的原因是:
是你当初高估了他们。
-
我为什么说【我不要了】是一个很绝的心态?
就是因为,在这种心态里,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不要了和我没有了,是两种完全截然不同的心态。一种是我离开,一种是我失去。
要我说,宁可自己选择不要,也不要等着被选择和被抛弃。
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
我不要在烂人烂事里,反复地内耗自己,哪怕它们曾经带给我一些什么好处。
做人做事,不是看以前如何所以现在就选择心软和继续纠缠,而是要看现在究竟给自己带来什么,然后果断做出选择。
任何的内耗,都是一种自我为难,以一种看似坚持的名义。
而更重要的是,我可以通过我不要这种方式,以此表达自我承担的担当及勇气。
就是,我不用再向任何人去证明我自己了。
不把获得谁的认可去作为自己的目标,也不用看谁的心情和脸色去活,更不需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
我们从小都是经受着【结果导向式】的教育。
父母要求的模样,稳定良好的工作,体面般配的爱人,哪怕我们求索得很辛苦,哪怕遍体鳞伤,也会无意识地自我洗脑。
去证明自己配得上,去证明自己可以。
但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你是否认真地想过——
不要,也可以是一种人生选择。
有时也问问自己,我真的需要么?如果我不要了,或者我实现不了,真的会对我和我的人生有什么影响么?
-
最后:
人生,并不仅仅是一个【我要】和【非要】的过程。
人生,其实也是一个【我不要】的选择。
人生是有很多选项的。
在努力维持、勉强适应、强迫自己接受之外,我们还有其他的选择。
那就是:离开。
选择我不要了,这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意识。
在我开篇里所提到的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他们其实都具有这样高度的自我意识,就是可以随时随地给予自己更多的选择,也包括离开。
而我不要了,准确地去讲,应该是我不要______了。
空格里填什么是你可以选择和思考的,它的宾语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人事,也可以是某种方式或态度。
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心保持敏感,尤其是对“不要”的敏感。
只有把不要的腾挪出去,心才会留出更多的空间,给予那些你真正的想要。
毕竟,心之所向的,才是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