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翩若惊鸿 2年前 177次点击
鹰击长空,雁飞千里,它们穿梭在云层之中,自由自在,御风振翅而行。而在蓝天上徜徉翱翔,是人类自远古以来就有的梦想。1909年,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者和飞行家冯如,首次驾驶自制飞机“冯如1号”成功飞上蓝天,为我国航空史谱写了光辉的第一页。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百年之后,经过一代代航空人的自强不息、锐意进取,我国的航空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建设航空强国,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奋斗之路。
顾 诵 芬
心 怀 赤 诚 的 “歼 8 之 父”
关键词:家国情怀、专注热爱
1937年,年仅7岁的顾诵芬第一次见到真正的飞机,却是在遮天蔽日的炮火里。日军轰炸机从高空飞过,“爆炸产生的火光和浓烟仿佛近在咫尺,玻璃窗被冲击波震得粉碎,人们惊慌失措”。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在顾诵芬心中激起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一日,一个坚定的信念在他的心中扎根:中国只有强大起来,才能抵御外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21岁的顾诵芬从上海交大的航空专业毕业,成为我国航空事业的首批核心科学家。彼时,中国的基础设施缺乏、人才稀缺,航空自主研发经验几乎空白,航空工业从摸索开始艰难起步。
心怀建设祖国的满腔壮志和抱负,顾诵芬带着一股钻研难题的韧劲夜以继日地潜心研究国外资料,依靠扎实的理论学识和惊人的科研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他所创立的飞机气动力设计方法体系沿用至今,开创了我国飞机的气动力技术基础。
1964年,我国开始研制歼8飞机。在后来的试飞中,歼8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出现抖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顾诵芬瞒着家人做了大胆危险决定:乘坐试飞员驾驶的教练机,近距离观察高空中飞机的震动情况。之后,顾诵芬更是加班加点钻研难题、调整飞机设计,与工厂中的工人师傅一起动手改装,彻底排除了抖振现象。
歼8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拥有自主研发高空高速战斗机的能力,我国的航空工业迈入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全新阶段
因为赤诚,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专注,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的奠基人顾诵芬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航空事业,推动我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并且走向独立自主、更高更强的新阶段。顾诵芬的航空理想,始终与家国情怀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2022年3月,顾诵芬被评为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而他自己却谦逊地说:“回想我这一生,谈不上什么丰功伟绩,只能说没有虚度光阴,为国家做了些事情。”
人物其他事迹及运用请戳↓
科技强国的坚挺脊梁: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中,科学家占比近一半,彰显了我们以科技强国、以科技复兴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
李 中 华
搏 击 长 空 的 “英 雄 试 飞 员”
关键词:勇担使命、直面挑战
安全飞行3150小时,驾驶和试飞过26种机型,创造国内试飞史上10多个极限课目第一,遭遇过的空中险情达数十次……从“英雄试飞员”到“八一勋章”获得者,在长达34年的从军生涯中,李中华选择与“死神”对阵,用自己的航迹生动诠释了英雄本色。
试飞员的任务主要是研发、评估和检验研制中的飞机存在的问题,在试飞的过程中,他们时刻面临着生命危险。担任试飞员,不仅需要勇敢无畏的献身精神,更需要熟练的驾驶技术、强大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理论水平。入伍以来,李中华共飞行了3150小时,曾20次空中历险,其中5次经历重大险情。
2005年5月20日,李中华和战友试飞的课目是“飞行员诱发振荡”。试飞过程中,系统突然报警,霎时飞机向右侧剧烈偏转,由大侧滑进入“倒扣”状态。当时,飞机高度500米,飞行时速270公里,“倒扣”状态下,飞机副翼锁死,无法控制,在空中急速摔向地面。
如此危机之下,容不得半点迟疑。在急速下坠过程中,命悬一线的李中华以惊人的沉着应变能力,果断迅速关闭了右侧的计算机总电源开关,恢复了飞机应有的机械操纵,迅速将飞机翻转过来。这是生死攸关的7秒,在坠落到距地面仅有200多米时,飞机恢复正常状态。李中华凭借出色的驾驶技术、强大的心理抗压力、机敏的应变能力,不仅挽救了自己和战友,还挽救了一架价值数亿元的飞机。
试飞员需要具备的素质远不止如此,他们不仅是新型战机的试飞者,也是设计研制的主要参与者。李中华认为自己首先是个科研者,他在驾驶舱里的最高职责是体验航空器的真实性能,然后用最准确的操纵获得工程人员所需要的试飞数据。试飞员在空中哪怕很小的突破,对身处地面的设计师和工程师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
试飞员是敢于探险的先驱,挑战极限的勇者,正因有了他们,我国的航空事业才有了腾飞的探路者。李中华曾说:“中国空军要腾飞,必须有一群用生命去搏击风雨的雄鹰!”李中华的试飞员生涯,是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生动写照。
人物其他事迹及运用请戳↓
“八一勋章”得主李中华:试飞英雄,壮志凌云
在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上,一名参赛者讲解了“八一勋章”获得者、英雄试飞员李中华在空中上演“生死
图片 图形
徐 颖
探 索 世 界 的 “北 斗 女 神”
关键词:理想信念、好奇心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星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自主建成了超一流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我国在卫星导航技术领域跻身世界顶尖行列。北斗系统的建设应用,也直接牵引和带动了航空航天等相关领域的发展,预计到2035年,北斗将覆盖我国所有航空器。
北斗腾飞的背后,是中国北斗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也是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的心血成果。青春亮眼、自信风趣的徐颖,刷新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刻板认识。
徐颖的科学才能从小就显露了出来,作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学霸”,中学时,徐颖在理科方面的天赋突显,只有16岁的她被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录取。23岁时,徐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参与和经历了北斗二代的应用、北斗三代组网星首发等一系列北斗导航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科研工作异常艰辛,不仅需要非常严谨的逻辑思维,需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更需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徐颖投身科研,常常工作到凌晨,节假日也会接连加班。
面对一大堆数据与程序,徐颖也会觉得辛苦和枯燥,但她从不会畏难退缩,而是怀着始终如一的坚持与热爱,去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徐颖从不认为自己是“伟大而无私”的科学家,她觉得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不过是在尽职尽责做好工作,为理想付出自己的一份奋斗与努力而已。
对于徐颖而言,好奇心是指引她走上科学之路的向导,也是她投身科学家理想的契机,因此,她积极投身科普事业,吸引更多的听众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由浅入深,娓娓道来,风趣幽默,平易近人”,这是大众对徐颖科普的普遍印象,徐颖凭借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接地气的讲解,让晦涩难懂的科学奥妙变得清晰明了。
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唯有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去,才能散发出更耀眼的闪光。把自己的热爱变成事业,把自己的青春投入科学,这正是“北斗女神”徐颖的人生注脚。
人物其他事迹及运用请戳↓
徐颖:北斗导航系统科学家
她是中科院建院以来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被称为“北斗女神”。
“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在祖国的蓝天上,飞机翱翔的痕迹,是无数中国航空人画出的理想轨迹。
中国人的脊梁 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