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排斥症:不随流俗,勇敢逆行 要做淡定的一小撮,而不是狂热的大多数

4 翩若惊鸿 2年前 129次点击

看到关于某部综艺的八百个花式热搜,你不再好奇,反而有些微妙的抵触情绪;看到众多博主“种草”的宝藏好物,你不再心动,反而开始怀疑其背后的营销手段;看到满屏五星高分的影视剧,你不再轻信,反而持观望态度……

如果你的心理恰好符合以上“症状”,那说明,你很有可能也有“热度排斥症”。它指的是,在进行信息消费时,一些人对当下的流行趋势与大众热点无动于衷,他们对于网络信息有自己的判断机制与接受节奏,他们以冷静与观望取代盲从与跟风,往往与流行相背而行,等待热潮退去、口碑沉淀,再决定是否为之“买单”。

在流量为王的网络时代,新“梗”的迭代越来越快,热点的推送看似也越来越精准,为什么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了“热度排斥症”呢?或许是因为,他们被人造的热度和好评“骗”了太多次,因此不愿再被算法俘获,不想再被收割流量,选择有意识地与潮流保持距离。某种程度上,所谓“热度排斥症”其实集中反映了人们对网络无底线营销炒作的警惕与不满。

“热度排斥症”能否以“从心不从众”的态度成为驱散“数据泡沫”的有力武器?而当“热度排斥症”本身也成为一股潮流,自诩的“冷静理性”又是否有沦为另一种从众的可能?

媒 体 评 论

从“热度症”到“热度排斥症”,根源不在于别的,正是“热度症”被玩坏了,失真、泛滥、信息过载,消耗尽了用户的情感和耐心。

如果说,曾经的很多年轻人忽视自己的爱好和需求,跟风追剧、打卡网红地、买买买,是将这些行为赋予了消费和娱乐功能之外的社交属性,希望通过“求同”寻求集体认同感、避免在社会活动中“失语”。那么显然,“热度排斥症”就是一种逆向行为,它通过“存异”的表象来倡导回归追剧、购物、娱乐休闲本身的意义,试图挖掘这些行为活动对于“我”的价值和意义。

——光明日报《年轻人患上“热度排斥症”?不奇怪》

互联网应用侵入大众生活,社交网络串联千家万户。“热搜排斥症”不是病症,而是疫苗,这意味着社交网络进入“买方市场”。年轻群体能自主应对恶意营销、恶意炒作,这对网络生态健康发展来说不失为一个好趋势。

——四川日报《年轻人的“热度排斥症”不是病》

拒绝虚假,理性判断

原本想找部好剧,点开热搜却是粗糙的服装与生硬的演技;原本想欣赏美景,到了热门打卡地却发现现实与网红博主们的滤镜相去甚远……一次次被欺骗的失望、一次次被操纵的愤怒不断累积,最终演变为对热点毫不犹豫的拒绝与排斥。

事实上,大家排斥的不是热度,而是“人造”的虚假热度。诸多热点不过虚张声势、有名无实,只有“套路”而无内涵的疯狂营销难免令人疲惫厌倦。在追求即时流量的网络时代,资本以“包场”式热搜、“病毒”式好评时刻操纵着舆论,竭力让花式广告淹没真实口碑,却将对内容或产品本身质量的打磨抛诸脑后。近些年来,“雷剧”“烂剧”横行、部分流量明星反复“塌房”,就是求“热”不求质的潮流酿成的苦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无惧脱离大众的社交焦虑,拒绝平台的精准“投喂”,选择清醒的分辨与理性的思考,也未尝不是一次勇敢的“逆行”。“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淹没了。”越是被信息包围,越是需要我们找回自己的判断,唯有保持自己的节奏,才能逃离潮流的桎梏,掌握事物的真实面貌。

  无论我们察觉与否,网络时代的社交方式早已将我们拖入名为“流行”的无形漩涡。资本通过垄断榜单制造热度,诱引我们进行各式各样的消费。如何在大众潮流中自我定位,寻求自己的答案,是当下的重要命题。

  尼采说:“随着舆论思考的,都是自己耳塞眼闭的人。” 随波逐流是轻松的,而独立思考是难得的,年轻人的“热度排斥症”就体现出了对个性与真我的追求。从追随热度到排斥热度,从跟从大众到独立思考,在喧嚣的信息洪流中,他们选择以逆行的姿态展现出内心的清醒与坚定。

独立思考,个性璀璨

如果说自觉地排斥热度是审慎与理性,那么借“热度排斥症”之名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则只能是无谓的社交表演。不分好坏高下,将一切流行的、热门的事物都不加区分地拒之门外,这不是个性,而是另一种盲目。

当“反热度”本身成为被追随的热点,当“反流行”演变为另一种从众,抵抗也就失去了意义。我们排斥生造硬设、人为炒作的热度,是为了拥有更真实宽广的信息视野和更自由的信息选择权,而不是陷入另一个被“个性”的宣言重新包装的信息茧房。

在不少社交平台上,“小众”“私藏”“独特”等“反流行”类标签已经成为了新的热点话题,也随之变成了商家、博主借以包装产品、增加关注的新“套路”。也就是说,在资本的操纵下,所有的“小众”都有可能成为新的“爆款”。若只是简单地以流行度作为判断标准,对所谓的小众趋之若鹜,对大众的流行不屑一顾,这样狭隘化的“热度排斥症”也不过是转换了方向的另一种亦步亦趋罢了。

米兰·昆德拉说:“现代的傻不是意味着无知,而是对既成思想的不思考。”顺从于思维的惰性,轻易地追随或排斥热度都不可取。面对眼前纷繁复杂的信息,思索之,深究之,诘问之,才是真正的智慧。在追随与排斥、从众与从心之间,真正掌舵的,应是自身的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而唯有长期积累的知识与素养才能让这艘思想的巨轮行稳致远。

  黑塞说:“思考的本质就是认识根源,只有通过思考,种种感觉才会变成知识,变成真实,开始成熟,不致迷失。”我思故我在,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思考的力量。思考赋予我们理解自己、拥抱世界的能力,也是我们突破迷惘、不断成长的唯一途径。

  从蒙昧中创造文明,需要思考;在文明中建构自我,需要思考;网络时代,遭逢庞杂的信息洪流,更需要思考。只有以清晰的思维面对网络的多重面目,才能够在潮流的冲刷中始终葆有清醒的视界。

“热度排斥症”是对网络炒作的抵制,更是对清醒理性的呼吁——它开启的不是下一场流行的狂欢,而是另一个更深层的思考方向。

你是否也排斥过某个热点、某部热剧、某次“种草”?关于小众与流行,你还有哪些思考?快来和小伙伴们分享自己的看法吧~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