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大学书单|书籍是屹立在人生之海的灯塔

5 翩若惊鸿 2年前 274次点击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在喧嚣忙碌的生活中,一本好书能够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另一个未知世界的大门,让我们得以超越时空与智者伟人对话,在思想的广袤天地中寻幽探胜。读书虽然不能直接为我们创造功利价值,但它的“无用之大用”正在于以真善美的力量丰实灵魂,并支撑着我们在困厄的现实中始终怀着理想前行。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为大家带来了985大学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好书。这些学霸们最爱看的书,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呢?快来跟我一起享受春日的读书时光吧~

《 三 体 》

星 辰 大 海 中 的 文 明 与 人 性

高亮句段:

1.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2.不要轻视简单,简单意味着坚固,整个数学大厦,都是建立在这种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却在逻辑上坚如磐石的公理的基础上。

3.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的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径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的借阅榜单上,《三体》的排名总是居高不下。这部科幻巨著之所以如此脍炙人口,不只是因为其中严密的设定、瑰丽的想象,更是因为作者刘慈欣在其中融入了复杂人性的深邃思考。

在他笔下,宏阔而残酷的宇宙犹如一座黑暗森林,在不同的文明之间,零和博弈是唯一的法则。面对外星生命“三体人”入侵带来的生存危机,几位主要角色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做出了迥然相异的选择。

书中最终也没有为人类描绘出一条完美无缺的发展之路,因为可预见的是,即使人类真的能够脱离引力、飞向星辰大海,那些人性中固有的善良与邪恶、无私与贪婪、信任与猜忌也依旧不会消失。但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应该在心怀理想的同时不失冷静与清醒,而唯有将人文关怀与求真务实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开创更光明的未来。

刘慈欣的“硬科幻”所蕴含的情怀与哲思

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人文,用人文的形式诠释科学,看到了现实与未来、个体与社会、选择与命运。

《 湘 行 散 记 》   传 统 渐 远 , 乡 愁 未 散

高亮句段:

1.躺在尚有些微余热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宝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促促飞过头顶。沿河是细碎人语声,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剥剥的敲着船舷声。

2.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

3.但真的历史却是一条河。从那日夜长流千古不变的水里石头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烂的船板,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去年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1934年在故乡湘西漫游时写下的游记。这本游记可以作为沈从文小说的“拓展阅读”,通过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沈从文笔下那个乌托邦式的湘西世界。

书中,沈从文不但以清丽的笔触描绘了诗意而优美的水乡风光,还细致而鲜活地展示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境况。对于那些在底层顽强生活着的人们,他始终满怀着爱、同情与尊重,不吝笔墨地赞美他们质朴而坚毅的品性。

《湘行散记》不只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风俗画,游记的字里行间还透露出沈从文对历史、道德与传统文化的思索。现代文明的发展带来了进步,但也带来了人心的疏离,乡土社会里的纯真与温情,永远值得我们珍惜与追寻。

沈从文“湘西情结”中的人文理想

在这里,人有着动物一般的矫健和灵气;在这里,人们还存着那份对于高悬的神性之光的敬畏,将人性之善收纳入怀、镌刻于心。

《 百 年 孤 独 》

魔 幻 与 现 实 相 交 的 震 撼

高亮句段:

1.人们一派懈怠,而遗忘却日渐贪婪,无情地吞噬一点一滴的记忆。

2.原来时间也会失误和出现意外,并因此迸裂,在某个房间里留下永恒的断片。

3.她试图用眼睛去看那些本可以靠直觉看得更清楚的东西,于是开始频频出错。

《百年孤独》书写了一个小镇命中注定的悲剧与一个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无论是魔幻与现实交叠的叙述方式,汹涌而绵密的描写笔触,还是贯穿全书的孤独感与史诗感,都会给每位读者带来久久难以平息的震撼。同时,结合历史现实,我们还会发现这个故事同时也是一部拉美社会的寓言——百年都无法消弭的孤独,其根源正是封闭、落后、保守与麻木。

家族成员重复使用的姓名注定了《百年孤独》并不好读,被“谁是谁”的疑问绕晕是许多读者的共同体验。或许,在下一次翻开这本书以前,你可以先准备一张纸和一支笔,试着在阅读的同时画下一个简易的布恩迪亚家族族谱,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沉浸在这个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里。

剖析“魔幻现实主义”:掷地有声地展现真实的世界

让文学不再曲高和寡,以个体的悲欢引发群体的共鸣,让作者与文本的思想与情绪深深感染到每一个人

《 四 世 同 堂 》

战 争 时 代 的 生 动 群 像

高亮句段:

1.在这奇怪的一家子里,似乎每个人都忠于他的时代,同时又不激烈的拒绝别人的时代,他们把不同的时代揉到了一块,像用许多味药揉成的一个药丸似的。他们都顺从着历史,同时又似乎抗拒着历史。

2.你需把委屈当做生活,而从委屈中咂摸出一点甜味来,好使你还肯活下去。

3.生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个文化是什么,象水中的鱼似的,他不能跳出水外去看清楚那是什么水。

《四世同堂》讲述了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的各阶层平民众生相。

国难当头,人们在侵略者的铁蹄下过着屈辱困顿的生活,也同时面临着重大的生存与道德抉择。

书中人物众多,但他们在老舍先生清浅俗白、不加矫饰的笔触下都显得栩栩如生。自私自利、出卖国家之人的卑屈猥琐,与奋不顾身、舍身为国之人的刚烈毅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厚重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都牵动着读者的心,而他们的命运,也犹为鲜活而痛切地反映了整个中华民族浸满血与泪的抗战史。

老舍的“市井之思”:如何在人生之河泅渡

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就好比水与舟的关系,一帆风顺的人生是不存在的,我们都置身于巨浪当中。

《 理 想 国 》

求 真 向 善 , 不 懈 探 索

高亮句段:

1.追求真实存在是真正爱知者的天性。

2.一个人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从阴影转向投射阴影的影像,再转向火光,然后从洞穴里上升到阳光下。   

3.真理是不会因为口才的高低而有任何改变的。

鼎鼎大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生于雅典城邦衰落之际,又目睹老师苏格拉底以身殉道,对时弊的思索促使他从哲学的真、善、美观念出发,去构思一个理想的国家。《理想国》正是柏拉图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它以对话录的方式写成,以苏格拉底与其他人的论辩为载体,描绘了一个由“哲学王”统治、人人各司其职的“乌托邦”社会。

在两千多年后的我们看来,柏拉图得出的结论或许并不算新颖,但其论证的过程仍然充满了智慧的闪光。《理想国》中环环相扣的归纳与推理,让阅读同时成为了一个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并有助于我们形成清晰而严密的思维方式。

而这本书中的众多命题,在今天也依然重要:何为正义?人为何要行善?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相信读完《理想国》以后,你也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思考。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突破桎梏,直面生活的真相

这个名词出自柏拉图《理想国》中的一个小故事。故事里,有一群囚犯被关在一个洞穴中,全都背对着洞口,手脚被紧紧捆绑无法动弹。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正如于谦所说,一本好书能让我们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共鸣,牵动着我们的喜怒哀乐,让我们废寝忘食、念念不忘。

上述书单里的书,你读过哪些?这些书中的哪些人物、情节、句段最令你印象深刻?你还有哪些好书想推荐给大家?快来聊聊吧~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