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觉醒年代》中的原型人物思想①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

4 翩若惊鸿 2年前 2992次点击

百年前,一批有志之士在茫茫黑夜中“觉醒”。他们以笔墨为刀剑,舍去一身血肉,引领没落的旧中国走向新生。

百年后,透过《觉醒年代》,新一代青年仰望他们留下的星光。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那些甘愿抛弃个人利益的奉献,那些不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穿过时间的烟云,给予人们丰厚的精神滋养。

陈 独 秀:《新 青 年》的 缔 造 者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名为《新青年》),引领新文化运动,“像春雷初动一般,惊醒了整个时代的青年”。

在这里,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在这里,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发表《体育之研究》。

在这里,胡适发表《尝试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新诗;鲁迅、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撰写“随想录”系列杂文,针砭时弊、呼吁解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

经典语录: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

——《敬告青年》

通常说到野心二字,人们便有点厌恶,其实无论个人或民族,野心用在占有欲固然不免令人厌恶,倘用在创造欲上,便是伟大、向上、有志气等同意义的名词。

——《民族野心》

李 大 钊 :勇 发 “《青 春》之 声 ”

1916年春天,27岁的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号上发表《青春》一文。洋洋洒洒数万言,荡气回肠,如一条汹涌澎湃的青春之河,承载着他满腔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

在文中,他指出“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虽老犹未老也”,他呼吁所有青年人“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他鼓舞所有革命志士“不在龈龈辩证白首中国之不死,乃在汲汲孕育青春中国之再生”。

正如王蒙所言:“这里,有中华自古以来的青春精神、少年意气、志士热血、仁人衷心; 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自诩;也有梁启超引用的西谚‘世有三岁之翁,亦有百岁之童’之哲理。”

经典语录: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青春》

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

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身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晨钟”之使命》

胡 适:打 响 新 文 化 运 动 第 一 枪

1916年底,陈独秀收到一篇来自美国的投稿,阅毕,他大为震撼,称赞它是“今日中国文界之雷音”。这篇文章,就是时年25岁的胡适所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

在文章中,胡适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发表,一石激起千层浪,赞美声、喝彩声有之,批判声、反对声亦有之。

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1922年,小学国语科全部使用白话文,中学教学也开始加入白话文章。从此,浅显易懂的白话文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不仅打破了知识的垄断,也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经典语录: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答某君书》

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人类的习惯总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容忍与自由》

我要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赠三个人生药方给青年们。第一个方子是:

“总得时时寻一个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个青年人离开了做学问的环境,若没有一个两个值得解答的疑难问题在脑子里打旋,就很难保持学生时代追求知识的热心……第二个方子是:

“总得多发展一点业余的兴趣。”

毕业生寻得的职业,未必适合他所学的;或者是他所学的,而未必真是他所心喜的。最好的方法是多发展他职业以外的正当兴趣和活动。一个人的前程往往全看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在业余时间做的事业往往比他的职业更重要。第三个方子是:

“总得有一点信心。”

我们今日的努力必定有将来的大收成。一粒一粒的种,必有满仓满屋的收获。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然不会白费。

——《给青年的三个人生药方》

蔡 元 培:时 代 浪 潮 下 的 定 海 针

1919年5月2日,蔡元培在北大召集学生代表开会,指出国家内忧外患的危急局面,号召大家奋起救国。

1919年5月3日,蔡元培批准“五四”游行动员相关会议的召开,并让总务课给学生提供起草宣言的纸张。

1919年5月4日,教育部责令蔡元培“严尽管理之责”,开除不遵守约束、参加示威游行的学生。蔡元培回校后却向学生们承诺:“我是全校之主,我自当尽营救学生之责。”为了救出被捕学生,他日夜奔走,拜访、求情、静坐,甚至不惜以身家作保释。

1919年5月7日,被捕学生全部获得释放。被捕学生之一许德珩在《吊吾师蔡孑民先生》中写道:“先生是那样沉毅而慈祥的,含着眼泪,强作笑容来勉励学生,安慰学生。那种慈祥伟大的精神,是值得我们今日多多的回忆,是值得我们办教育的人多多效法的。”

经典语录:

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

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演说》

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

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

——《爱国要培养完全的人格——

在上海爱国女校的演说》

《觉醒年代》掀起了辉煌历史的一角,但历史深处更丰富、更灿烂的细节,还需要我们通过更广博的阅读去触碰。

你最喜欢《觉醒年代》中哪个人物?你印象最深刻的名场面是什么?

共 1 条评论
你好 2年前
0 

我最喜欢蔡元培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