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不要过度解释自己

6 博主爱看央视新闻夜读 12小时前 64次点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夜读》专栏

建议大家不要过度解释自己

夜读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些决定和选择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地想要向他人解释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比如为什么换工作、为什么穿这件衣服、为什么拒绝对方的请求,等等,仿佛只有解释了才能让决定显得合理。

有网友举了生活中一个很小的例子:

最近和朋友吃饭,餐具只有刀叉,朋友为了盛沙拉里的豆粒,问服务员要勺子,要完又补充道:“豆豆太多了没法叉。”我说你其实不需要为你要餐具这件事做出解释,要就好了。

另一个例子是在朋友圈发照片,如果有朋友评论说“照片好美”“大美女”之类的,有些人的第一反应是赶紧解释,会说“有美颜修图啦,真人根本不长这样”之类的。但其实,大大方方接受赞赏、表示感谢也很好呀,人家也许就是觉得你很漂亮,为什么一定要解释呢?

而在“拒绝”这件事上,过度解释就更常见了,网友@芝士Rebecca举了个例子,“朋友约逛街,自己身体不舒服去不了,明明只要说下‘今天突然肚子痛,不好意思我们下次再约’就好,但还是会额外再发很长一段话过去,甚至打电话解释一通,生怕被对方误会自己在骗她,是找借口不想去所以放她鸽子……”

解释很多时候是善意的表现:不想造成误会,渴望得到理解,厘清基本事实……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但过度向别人解释自己的选择、解释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了一种“证明自我”的漩涡,当我们企图通过详尽的说明来赢得对方的认可或理解时,有时会篡改选择的初心,我们会被对方带着跑,表达的重点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变成“我解释这个决定”,这是一种很大的,且常常是无用的消耗。

还有一点,很多时候,过度解释容易给人留下讨好、不够坚定、容易拿捏的感觉,从而在人际交往时削弱自己的气场,变得弱势。

有个网友说自己有个同事,每天蹭自己的车上班,因为顺路她也没计较,有一次她想多睡会儿,头一天晚上给同事发微信,本来直接说也没啥,结果她左思右想再三措辞,发了一条长长的特别客气的“拒载”微信,发完后自己特别懊恼,明明是对方麻烦自己,一通解释下来倒显得自己理亏似的。

再举个例子,很多人应该都有过这种经历,

在比较重要的场合,或是面对社会地位比自己高很多的人时,如果表现不是太好,常常会不自觉地主动解释一句,“不好意思,我太紧张了”,这种解释其实也没什么必要,反而像是一种主动的自我矮化,与解释相比,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更加重要。

实际上,我们所做的大部分决定,都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其他人既不帮我们决策,也不为我们承担后果,而那些真正支持你的人不需要你去解释,既然如此,无关的人怎么想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你为什么这么做”并不重要,“这是我的选择”才重要,这是我们主体性的体现,也是我们变得自信强大的重要一步。

当然,我们说“不过度解释”,是希望你不要陷入“自证怪圈”或在自我辩护中消耗过多精力、牺牲自我认同,而不是说就拒绝沟通、拒绝交流了。

在工作中,基于事实的有效解释可以消除误会、维护边界,更好地完成社会协同,减少合作摩擦;在生活里,必要的解释、坦诚的告知、及时的澄清都可以帮助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建立更深的信任。

解释这件事是需要区分对象和场合的,面对那些重要的亲密关系,我们选择坦诚以待;如果是些泛泛之交,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否投入精力;而如果是一些恶意评判者,则一定要减少纠缠,保护好自己的情绪和能量。

其实还有一个实操性更强的方法,就是每当你急迫地想要解释自己时,可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Ta是我的谁?我真的需要向Ta解释吗?”

过多的解释本质上还是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现在常说“课题分离”,“别人是如何解读我的”是别人的课题,不需要你来承担。

而我们自己的课题呢?也许就是,坚定地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

那就,祝你铮铮,祝你昂扬,祝你坚定活出自己的模样。

文/央视新闻《夜读》整编、撰写

欢迎留言分享读后感受

共 1 条评论
0 

我想把这篇文章转发到我的朋友圈去。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