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治愈系书籍火了,寻觅生命的微光 苍凉尘世中的温情,加速时代里的徐行

4 翩若惊鸿 2年前 182次点击

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某电商平台发布了一份《2022阅读趋势报告》。报告显示,治愈系成了年轻一代阅读的核心主题,《小王子》《云边有个小卖部》等文学类书籍和《被讨厌的勇气》《人间值得》等心理类书籍都进入了热销榜单。

治愈系书籍的热销,表明了人们在疲惫重复的生活之中寻找一个心灵歇息的港岸的渴望。

“治愈”这个词,本义是指让身体恢复健康,而现在更常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也就是能够温暖、抚慰心灵的人或事物。柔软、安宁、不张扬往往是他们和它们共同的特质。

在平凡的日常里,我们也总是有意无意地捕捉着丝丝缕缕的治愈感:在假期中,去旅行,寻找着远方的未知与诗意;放学路上,看天空,霞光中棉花糖般的云朵也别有一番惬意的滋味。无论是一个发自真心的微笑,还是一个玲珑可爱的物件,亦或是楼下一只黏人的小猫,似乎都可以成为治愈感的来源,让我们卸下肩上的包袱,为我们拭去一天的倦意。

治愈系的文艺与影视作品,在日本最为流行。《白熊咖啡馆》《夏目友人帐》《未闻花名》等年轻一代耳熟能详的动画片,都可以被归入治愈系的范畴。它们往往以平淡的日常生活为题材,挖掘其中种种趣味或温情的细节,犹如掬一抔泉水,初饮时无味,细品时甘甜,让人会心一笑,收获片刻的岁月静好。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治愈精神”无疑为挣扎的人开辟了一个相对明亮的窗口,温柔地抚慰人们疲惫的心,给予人们继续前行的勇气。

重拾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和温情

治愈感,意味着在日益原子化的社会中重拾点滴温暖。

在今天,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足、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与个人自由的发展,然而,这也意味着更深刻的孤独正渗入当代人的骨髓。疏离成为人际关系的常态,真诚和温馨成为稀缺之物,人们对公共利益的关怀更是日益淡薄。

早在19世纪,社会学家齐美尔就在《大城市与精神生活》中概括了大城市居民心理状态的一般特征:冷漠化、浅薄化、理智化。而伴随着这种特征出现并逐步在社会上蔓延的,则必然是人的个体化与原子化。人们花了太多时间在闪闪发光的橱窗前流连忘返,在攫取地位的功利竞争中力争上游,却唯独没有时间去维系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那一线温情。

社交网络的发展,也没能缓解这种愈演愈烈的孤独,反而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加重了它:比如“朋友圈点赞之交”,比如“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你约我吃饭而你却在玩手机”……

梭罗曾说:“我们天性中最优美的品格,好比果实上的粉霜一样,是只能轻手轻脚,才得保全的。然而,人与人之间就是没有能如此温柔地相处。”诚然,温柔便是我们在平凡生活中最需要的治愈感。

那么,温柔是什么呢?温柔是恰到好处的关怀,也是不带索取意味的理解与包容。温柔的治愈感像一片软和的丝绒,被这样的质地包裹着,人们便终于能够暂时卸下看似坚硬的理性面具,露出本真面貌,让平素精心掩饰的脆弱一面得到体贴的抚慰。

法国童话《小王子》之所以打动人心、经久不衰,也正在于这种细腻而纯粹的温柔。狐狸与小王子的相遇、相知,诠释了爱与责任的真谛,他们彼此挂念、彼此需要,原本平平无奇的生活也因这份情谊而变得多彩而美好。

对于身边最近的家人和朋友,我们应该用换位思考的温柔来珍惜彼此,这样才能让负重前行的日子少一点冰冷,多一丝暖意。

  当一天的繁重事务结束,走在归家路上的人们最渴望的,无非是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坚实的拥抱、一刻安静的陪伴。被倦意和伤痕覆盖的心灵需要治愈,被冷漠和疏离充斥的社会需要温情。《小王子》中,狐狸与小王子的友谊令我们感动,正是因为他们成为了彼此温暖的慰藉。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诚然,人与人需要彼此相连,需要分享欢乐、共担苦难,才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觅得一丝可贵的温暖。愿你我都能彼此温柔以待,让爱与希望驱散孤独、带来微笑。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按下暂停键

随着经济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人们似乎必须时刻保持清醒、不断进步,才能避免被这个持续加速的世界无情地淘汰。

媒体上分享着成功故事与美好生活的精英们制造着五光十色的幻梦,但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完美人生模板却也成了普罗大众的焦虑源头。生存的压力、外界的眼光,都构成了一个日益严苛的评价体系,而身处其中的人只能心甘情愿地做一只自我鞭策的陀螺,直至精疲力竭。

黑白灰色调的建筑和相似的城市景观,既是文明进步的庞大标志物,也如同一个个囚笼困住了身处其间的人们。曾经明亮的双眼因时刻紧盯屏幕而干涩,心灵也在循环不息的繁重工作、学业中被逐渐磨耗,渴求着片刻的休憩。

治愈感,也是一种慢节奏的美学。那些充盈着治愈感的人、事、物,正承载着我们这些无处安放的感性,容许我们暂时放慢脚步,放松紧绷的脊背与神经,重新发现身边被忽视的点滴静美,凝神思考生活的本真所在。

梭罗曾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而四川姑娘、古风短视频博主李子柒在治愈感上给出的答案和梭罗有几分相似:她回归自然,在原生态的乡村中品尝原汁原味的生活,用自己的双手制作中华美食、重现传统技艺,让无数观众心向往之。

陶渊明式“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隐退,或许大多数人难以实现,但从梭罗的文字中,从李子柒的影像中,我们的精神可以片刻逃离浮躁的俗世,通过他们专注的双眼与劳作的双手,短暂地寻到一份纯净而朴素的慰藉。

返璞归真的山水田园,如画如诗,欣赏这样慢节奏的美,如同炎炎夏日中饮下一杯冰镇柠檬水,入喉便是清凉甘甜的味道,足以将胸中沉积的郁结一扫而空。这样的治愈感也启发我们反思,那些不知餍足的欲望,或许并不是我们真正的需要。我们内心深处呼唤的,或许只是一花一叶的微小美好罢了。

  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什么能够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获得无数外国观众的青睐呢?究其原因,或许人们评论中的“治愈”二字便是答案。南山种豆、带月荷锄的田园生活,没有了城市生活的快捷与便利,却恰好扫除了这个时代的喧嚣与浮躁。干净、简单、纯粹,便是最舒适的治愈感。习惯了直指前方的昂首阔步,偶尔也要慢下来,睁开感性的眼睛,看看沿途的风景,才不至于在目不暇接的快节奏中陷入迷失。

治愈感既可以来源于大自然的纯净之美,也可以在身边点滴的相处中寻得。无论是哪种治愈感,都能帮助我们从浮躁的现代生活中得到片刻喘息,进而重新思考生活最美好的本质所在。

身心俱疲时,你经历过哪些治愈时刻呢?你读过治愈系的书籍吗?你还积累了哪些具有治愈感的句子或文段?快来和大家分享吧~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