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帖,什么是绝对音感?

5 挚爱团紫 10小时前 87次点击

Hello,小伙伴们,大家好!

今天的帖子不是来分享音乐的,是来想给大家普及一些音乐知识的。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编曲和各种耳朵也离不开关系,所以今天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干货小知识。

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几个小知识是各位初学者音乐人,特别容易弄混的几个概念。

首先,第一个

什么是绝对音感?绝对音感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样的人才是绝对音感?

相信通过今天的知识普及,各位想学音乐和正在学音乐的人都会有一定的知识积累

闲言少叙,请看正文。

绝对音感(Absolute Pitch, 简称AP)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听觉能力,其核心在于无需任何参考音,仅凭听觉即可精准识别或复现特定音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限于音乐领域,还可能延伸至对日常生活中各类声音频率的敏锐感知。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绝对音感呢?

下面我将从四个维度为大家详细解说,什么是绝对音感?

1.绝对音感的核心特征

能直接说出听到的音的音名(如C、D、G等)或频率值(如标准音A=440Hz)。

可通过人声、乐器或任意发声体(如手机提示音、汽车喇叭)准确判断音高,甚至能区分细微差异(如相差1-2Hz的音)。

示例:

听到钢琴上的中央C音,无需校准,即可直接识别为“C4(261.6Hz)”;

听到某段旋律,能立即写出对应的五线谱。

对音高体系的整体感知

不仅限于单个音,还能感知调式、调性(如C大调、a小调)和,和弦结构(如大三和弦、减七和弦)。

对音高的记忆具有长期稳定性,即便间隔数月甚至数年,仍能准确回忆特定音高。

部分绝对音感者能将音高与非音乐声音关联,例如:

电话按键音对应特定音名(如“1”键为F4,“5”键为C5);

汽车引擎声、鸟叫声的音高也可被感知和归类。

二.绝对音感的稀有性

天生具备者占总人口的约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且存在显著的文化与训练背景差异。

自幼学习乐器(尤其是钢琴、小提琴等固定音高乐器)的人群中比例更高(如日本一项研究显示,3岁前开始学琴者中约6%具备AP)。

母语为声调语言(如汉语、越南语)的人群中,绝对音感者可能更多,因声调辨别依赖对音高变化的敏感。

遗传性概率

研究表明,绝对音感具有家族聚集性,可能与特定基因(如ABCC9、GATA2等)相关,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遗传性结论,仅供参考

三.形成机制:

神经基础

大脑结构差异:

绝对音感者的听觉皮层、颞叶前部及前额叶区域连接更高效,尤其是处理音高信息的核心区域(如右侧听觉皮层)体积更大、活性更强。

右耳优势:

多数人对右侧声音的音高识别更精准,与大脑左半球主导语言处理、右半球主导音乐感知的分工有关。

当然,右耳听力结论也是仅供参考的

关键期效应

婴幼儿时期(尤其是3-6岁)是听觉系统发育的“敏感期”,此时接触系统的音乐训练(如固定音高乐器、视唱练耳)可显著提升形成绝对音感的概率。

成年后训练难度极大,因大脑神经可塑性降低,可塑性难,当然也有少量例子证明,后天训练也是可以做到与绝对音感相似的音感。

这里进行注释说明,后者所训练的音感不是相对音感,请不要把二者弄混了。

认知模式差异

绝对音感者倾向于将音高视为离散的、可命名的符号(类似语言词汇),而非相对关系(如“比前一个音高五度”)。这种“音高-语言绑定”模式可能源于早期听觉与语言中枢的交互发育。

四.绝对音感的优势与局限

优势:

创作与演奏:快速识谱、即兴创作时精准把控调性,如莫扎特、贝多芬等传闻具备绝对音感的作曲家,可直接在脑海中构建乐谱。

调音优势

无需仪器即可校准乐器(如小提琴的四根弦分别为G3、D4、A4、E5)。

视唱练耳考试中轻松取得高分,对和声、复调的分析更直观。

跨领域的认知优势

语言学习:

对声调语言(如普通话的四声)的掌握更精准,因声调本质是音高的模式变化。

科学与工程

:部分研究者认为,绝对音感者对频率的敏感可能有助于物理、电子工程等领域(如辨别电路杂音的频率特征)。

局限:

当音高偏离常规体系(如微分音、走调的乐器)时,可能因无法匹配已知音名而产生认知冲突。

对音准要求“过度苛刻”,可能影响即兴演奏或爵士乐等强调自由表达的音乐形式。

部分绝对音感者更关注音高的“正确性”,而非音乐的情感表达,可能导致演奏缺乏灵活性。

对不和谐音(如小二度、三全音)的感知更尖锐,可能引发听觉不适。

现在的你认识到了什么是绝对音感了吗。

问题来了,你认为自己是绝对音感吗?

欢迎在帖子下面跟帖评论

谢谢大家的阅读

不喜勿喷哦。 已选中

下个知识点,什么是相对音感?
共 4 条评论
忘了我 10小时前
0 
我就是绝对音感哦
紫璃月夕 10小时前
0 

我好像是吧

这个能练出来吗
挚爱湘伦 6小时前
0 
据说只有5%的人有绝对音感我就是那5%。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