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翩若惊鸿 2年前 196次点击
1893年12月26日,在偏远的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男孩出生了。他的父母很欣喜,为了他能顺利长大,便把他抱到石观音庙认石观音为干娘,祈求他能健康成长,并就此帮他取小名为石三伢子。那个时候,不会有人知道,这个男婴会成为改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惊天动地的大人物。
如今,他虽早已逝去,但他仍然是一座不朽的丰碑,是我们心中的太阳,永远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上。接下来,大家就跟我一起来看看在政治与历史背后的青年毛泽东和他写的那些至情至性的诗词吧。
意 气 风 发 ,敢 为 人 先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1910年,青年毛泽东决定离开殷实富有的家去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上学,上面这首是他离家时留给父母的诗,从这首言志诗不难看出他的伟大抱负及志向。在东山高等小学,毛泽东第一次接受到了新潮思想,而老师们的爱国思想也深深感染着他。
东山高等小学有一个藏书楼,里面收藏了许多中外书籍和一些刊载新潮思想的报刊杂志,这是毛泽东最喜欢的地方。从天文地理到诗词歌赋,藏书楼里的很多书都有过他翻阅过的痕迹。
那个时候,他非常喜欢梁启超先生写的《少年中国说》,看到“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深以为然。于是,在离开东山高等小学时,他模仿梁启超的号——“任公”,为自己取号为“子任”,表达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1912年,青年毛泽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长沙市第一中学)。在这里,他受到老师的好评。但因为学校校规过于刻板,授课课程又十分有限,毛泽东自觉进步缓慢,在求学不到一年后,他就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退学。对于已经决定了的事情,就算有无数人反对,毛泽东也绝不犹豫,同年7月毛泽东毅然离开学校到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
三里,是毛泽东寄住地长沙新安巷的湘乡会馆到湖南省立图书馆的距离。他每天风雨无阻,来得最早,走得最晚。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无疑是一段艰难而充实的时光,没有老师的指导,他就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没有足够的资金,他就只吃几块米糕充饥。无比充实的自学让他第一次比较系统地了解了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也让他的思想再次得到了新的升华。
短短一年后,毛泽东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学校(后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当时的校长看到毛泽东的试题答案也不由地称赞:“这样的文章,我辈同事中有几个做得出来!”
在第一师范求学时,毛泽东也无比刻苦,他的好友张国基回忆:学校监查完寝室后,大家安静入睡了,毛主席又起床到楼道的电灯下继续读书,直到深夜才睡去。早上天不亮,毛主席就起床,先到操场跑步,然后冲冷水浴。到六点学校吹起床号,同学们都起床时,毛主席早已到自修室在高声朗诵古文诗词了。其勤奋求学可见一斑。
在第一师范,学习之余,毛泽东还不忘“野蛮其体魄”,在火云如烧的夏日,他顶着烈日在操场上奔跑;在大雨如注的午后,他光着膀子任雨水淋浇;在寒风凛冽的冬天,他站立于山顶,任寒风侵袭。
1917年,为考察湖南风土人情,毛泽东与同学一起游历了湖南,足迹遍至长沙、宁乡、益阳、安化、沅江等地,行程近千里。这次游历,他们没有带一分钱,随身携带的只有雨伞和背包。一路走过,他们深感乡民的贫困生活和当地统治者的黑暗。为救民众于苦难,青年毛泽东决定投笔从戎,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除了自身展示着无比强大的青年力量,一直以来,他也都很看重中国青年。在毛主席出访莫斯科时,曾发表对苏留学生的著名演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一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毛泽东放弃优渥的生活,离开韶山冲,踏上了学以报国,救亡图存的道路。
书山学海,可长知识;雪雨霜风,可壮精神。求学路上,毛泽东废寝忘食,挑灯夜读,求知若渴,始终如一。更言饭可不吃,觉可不睡,书不可不读。读书之余,亦不忘以烈日酷暑锻体魄,以凛冽寒风炼精神,以自然之伟力,助自己破茧成蝶。凭着过人的胆识与坚韧的意志,他敢为人先、一路奋斗,终于成为改写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时代伟人。
大 气 磅 礴 ,至 情 至 性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日理万机之余,毛泽东常寄情于诗词艺术之中。在读古典诗词时,他曾多次评论道:“从平易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而他所作的诗词正是这样,往往能在看似轻描淡写之中展示出气吞山河、纵横千里的境界。
豁达、豪迈、洒脱,毛泽东诗词中有着非凡的英雄主义与豪迈气魄。少年毛泽东曾豪放地挥笔留书: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从这首诗不难看出他笑傲寰宇、抱负远大,而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不屈奠定了他一生敢于反抗一切强权并与之作最坚定的斗争的高贵品格。
从笔到枪,从“挥斥方遒”的书生到“指点江山”的军事家,可以说,自信洒脱、大气磅礴的气质贯穿了毛泽东整个诗词创作的历程。即使后来经历了无比艰苦、恶劣的斗争环境,这种气质也从未发生任何改变。
在红军长征时期,面对敌人围追堵截的险恶局面,他有的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凝重深沉,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从容镇定,更是“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自信果敢。
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国际经济困难、中苏关系不断恶化、内外交困的情境,他写下《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展露无遗。
毛泽东虽然是一个经历过惊涛骇浪、千锤百炼的时代巨人,却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悲悯与真切,对于民众的苦难他始终感同身受。爱人杨开慧因革命而被迫害,他万分悲痛,“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是他对战友的牵挂与思念;“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寄予他对农民苦难的体恤与对地主阶级的批判;“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则是他对逝去的将军的哀挽……
对于毛泽东诗歌的评价,作家冰心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毛主席写诗,不是像我们所说的是作诗,他是从心里边自然流露出来。他的诗我想都不是在书桌上写出来的,他一定是在马背上,在行军的时候哼出来,这非常非常好。
确实如此,正因为这些诗词都如此至情至性,尽管已过去很多年,但当我们再次触摸这些文字的时候,还是能感知到它们的热烈与温暖。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作品探知他的思想感情。所谓“郁结于心而发乎声”,尽管并非绝对,但作品很多时候都渗透着创作者个人的品格。
试想,毛主席若无胸怀天下的雄韬伟略,又如何发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感叹?若无面对千军万马犹然镇定从容的气度,又如何发出“奔腾急,万马战犹酣”的壮言?……可以说,伟大的心灵,如若投影在文学上,仍然是高尚的人格。
毛泽东一个文人,从来没有拿过枪,但是能够指挥战争,运筹于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古今中外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