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辩题是:实体书店愈发“不专一”,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3 翩若惊鸿 2年前 231次点击

近年来,曾经蕴藏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实体书店开始有了改变。很多书店不再“专一”地售卖实体书,而是引入了可爱的文具服饰、流行的咖啡奶茶。还有的书店凭借出众的装修外观、高大奇特的书柜吸引顾客前来打卡。

有的人认为,实体书店“不专一”是利大于弊的,因为这可以使得现在的书店变成文化交流的新平台,传统的、流行的都能够穿行其间,美美与共。更重要的是,有吸引力的书店也方便人们关注到书籍本身,各种元素的加入会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和了解书本。

不过,还有人则认为,实体书店的这些操作弊大于利。说到底,这种“不专一”只是对娱乐文化的妥协,是对书籍本身的背叛。而且,实体书店的实用目的也会因此大打折扣,如果书店里的装潢比书架还要多,又怎能称之为一家合格的书店呢?

那么,在你看来,实体书店“不专一”的改变,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

Round 1

我方观点是“实体书店愈发‘不专一’,利大于弊”。所谓实体书店的“不专一”,追根究底无外乎两点原因。第一,我们须得知道私人书店的本质是文化产业,而非文化事业。第二,从年人均阅读总量而言,中国对书籍的阅读量是缺乏的。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籍的实体性并非成为第一需求,从而更加压缩了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我认为反方辩者或许对实体书店过于苛刻,忽视了书店生存的需求。又或者是传统思维的束缚,我们可以接受国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接受麦当劳等为贴合消费者而进行多口味新品改造,却固执的将书店僵化在“卖书”这一小小的框架内。比起固守关注书店的功能性,或许我们更展开对其社会性的观察。新概念书店给予人们更广泛的谈论和交流的平台,让思想在空间内激荡,让理解在文化里融通。

我方观点是“实体书店愈发‘不专一’,弊大于利”。文化不可以为金钱让步,书籍不能向盈利低头。实体书店作为一个有着厚重文化气息的地方,本就是专门为书打造的,我不反对在书店里进行一些小装饰,但我不赞同在书店中贩卖奶茶咖啡或是一些饰品来到达赚钱或是吸引人的目的。人们进实体书店是为了什么?为了买书、看书。但当实体书店变为买饰品饮品的地方时,这还叫书店吗?此外,增加饰品和饮品真的能让书店变成文化交流的新平台吗?文化交流是同观点不同角度碰撞,更何况这俩观点都不一样。说新时代的饰品饮品和传统的书籍能够进行文化交流,我不相信,也许真的可以进行交流,但我觉得意义不大。

Round 2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之下,社会的压力也日益增大,人们的内心也日益浮躁,很少有人能够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书。但若是为传统的书店融入了一些新奇元素,能够牵引住人们好奇的内心,或许会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同时,“不专一”也可看成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对于这个观点,反方辩友可能会说这”是对娱乐文化的妥协,是对传统之美的亵渎,若过多装饰,实体书店的真实目的会大打折扣。我以为不然,这种创新打破了千篇一律的桎梏,“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我前面也已提过,实体书店考虑到了读者所想所好,可以精准抓住一个人的眼球,投其所好,更有利于传播文化之美。

我个人不反对创新,我支持创新,我认为创新能更好的提升知识的吸引力。但是,实体书店的创新产品的目的不是为了吸引读者来买创新产品,而是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来吸引读者,最终的目的仍然是传播知识。如果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售卖创新产品,那就喧宾夺主了,是对知识的背叛。在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严峻的问题,青少年对名著、经典的喜爱程度有所降低,反而更爱阅读网络文学。确实,网络文学并不低人一等,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开放性,导致网络文学良莠不齐,虽然也有一部分网络文学作者的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作品内容优秀,但是不优质的网络文学作品对于心智仍然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来说有一定的隐患。因此我可以说,实体书店的重要性十分巨大,甚至能够影响我们国家的未来。如果书店在合理的范围内为了传播知识创新,那是值得鼓励的,但当其把创新作为“店里的招牌”,那就是本末倒置、数典忘祖!

Round 3

单单凭少数人装腔作势的打卡就将实体书店的不专一定义为知识被店中的其它售卖的物件的污染,未免有失偏颇。去指责那些除书本以外出售的物品,无非是为对书籍之爱的潦草做出的辩解。因为真正心专的读者是不会被不专一的店铺影响的。故而这样的“不专一”是对书虫的考验,无形取舍知识的受众,让有识之士更加高质。况且书店饮品的供应大多是成年人热衷的咖啡,科学证明咖啡因可以提升人的注意力,对阅读产生帮助。总而言之,欲买桂花同载酒,便不要让些莫名的膈应摧毁你的初心。书店是名符其实的“店”,并不是阅读爱好者划地为囚的象牙之塔。实体书店的“不专一”是时代趋势的必然所需,我们不应揪住书的名义不放,而应去达成阅读的“心专”。

或许当书店以新颖的方式对其作出改变的初期,其会吸引众多“顾客”前来打卡,甚至有概率成为网红打卡胜地而风靡一时。但这却是有时效性的,当这种书店给予人们的新鲜全然散尽时,其热度减少的速度甚至会甚于其之增长速。这就无异于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同时,由于其过度注重于表面上的美观,在打造方面易对物品的实用性欠缺考虑,进而引发书籍寻找不便、取用不便等问题,这无疑也会令那些真正有心去阅读的人心生厌恶,使店内客流量再度缩水,甚至与店家原本盈利目的相违背。东莞“最美”书店的关门对其最好的验证。而正方辩友认为,书店的“不专一”性,在吸引顾客的同时也有利于助其去真正地欣赏书籍,这无疑是不现实的。就如所谓的网红打卡胜地的流行并不是因为人们对美丽风景的体悟和欣赏,绝大多数人进这类书店也并非由于想要欣赏阅读之美,而仅仅是因为好奇随大流来走个过场便一走了之。再者,正方辩手所言的书店的“不专一”是对“专一者”的考验也实属可笑,其唯一的意义就是会将“专一者”从嘈杂的书店中撵走,进而破坏他们阅读的雅致,并令那人流中本有阅读之意的人“望而生畏”,令人心之轻浮更盛,异化之趋势更为明显。

Round 4

事实上,实体书店变得越发不专一无疑是一种时代的大势所趋。不过,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一种传播手段的革新,而并非文明的衰落与文化的绝迹。书店归根结底不过是一个专门售卖图书的场所而已,它虽然的确与书籍同文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精密联系,但是却也不应当被与书籍和文化完全绑定。当网络购物与电子书的普及,逐渐给实体书店这一传统行业,造成越发巨大的压力与冲击时。在售卖纸书之外,去寻找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可以说是传统书店做出的最正确、也最明智的一种选择。那些仅仅因为传统书店不再只是局限于销售纸书,便大呼“娱乐至死”、“文化荒漠”的鲁莽者们,实际上是混淆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传统的纸书,终归也只是一种传播文化与信息的工具,而绝不是文化与信息的本身。这就好像人们既可以用毛笔书写、可以用圆珠笔书写,同时也可以用键盘键入一般。它们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都是在传播信息与文化,我们不能说,一个人放弃了毛笔而转用签字笔同键盘,便是在放弃文化本身,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概念混淆。

对方辩友从书店的盈利性来解释网红打卡地的好处,但我看来未必如此。综上所述,网红招牌吸引来的顾客本身就是图个新鲜,而那些可能会成为回头客的人们又被吓走了。当人潮渐渐褪去,留下来的能有几个?从长远来看,真的能够提高盈利吗?细看那些百年老店,能够在时间长河中不被竞争淘汰的主要原因大多有两点:一是质量,而是口碑。质量,就是指在自己的行业领域里追求更好,是专一,而非杂乱不精。质量提上去了,人们又不是傻子,自然能够对比得出差异,口口相传,口碑也就好起来了。书店营业亦是同理。如果书店都不再专注于书本,我不知道哪里还能容纳书籍。

小结语

书店的命运究竟该如何?双方辩友以时代的潮流和文化的沉淀展开了精彩的辨论。

正方辩手们认为创新与转型是一条不能避免的道路,这能保证书店作为“店”长久地存在。毕竟,实体书店需要先谈存在,后谈内涵。同时,他们认为书店的改变不会令真正热爱阅读的人“不专一”,此外文化的积累传递,也不应单纯以书为界,独立门户。

不过,反方的辩手们却认为,书店以“网红”之路出圈其实不是长久之计,更不是一种本质的创新,无数红极一时的书店纷纷退场便是最佳案例。浮躁的修饰或许更加算不上是文化,即使抛开文化不谈,书店本来就应当专注于“书”,否则何处还有书本的容身之地?

无论书店的困局该如何破解,我们作为学生或是正在追逐知识的人,都应该把关注周遭世界、理清社会变换作为开拓视野、交流观点的一种方式。最重要的是,在应当沉浸的时刻,我们都应尊重书本和文化,继续用见识和理性守住自己内心的宁静。时间会给出最后的答案~

共 3 条评论
远洋 2年前
1 

书店里面带上别的东西售卖也是迫不得已的,电脑手机普及以后 看实体书的人确实少多了,买书的人很少了,书店的运营很困难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正因为运营困难,所以要改变啊!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我个人觉得没什么问题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