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徐文长巧用错字招牌

5 梦入江南烟雨醉红尘 3天前 59次点击

明朝嘉靖年间,江南水乡山阴城内,青石板铺就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叫卖声此起彼伏。东街拐角处有家不起眼的小店,门前冷落鞍马稀,与周围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家店没有招牌,只在门楣上贴了张泛黄的纸,歪歪扭扭写着"陈记点心"四个字。店主陈老实是个四十出头的憨厚汉子,祖传三代的点心手艺在他手中发扬光大,芝麻酥、桂花糕、绿豆饼样样精致。可惜开店三个月来,生意始终不见起色。

"哎,又白忙活一天。"这日傍晚,陈老实望着几乎没动过的点心匣子叹气。他擦了擦额头的汗,面粉沾在皱纹里,显得格外苍老。

对面绸缎庄的王掌柜踱步过来,摇头道:"陈老弟,你这店连个像样的招牌都没有,谁知道你卖的是龙肝凤髓还是粗茶淡饭?"

陈老实搓着粗糙的手掌:"王大哥,俺不识字,请人写招牌要花不少钱..."

"糊涂!"王掌柜拍腿道,"没招牌就像人没脸面,谁来光顾?我看你这手艺,迟早要关门大吉!"

正说话间,一位身着青布长衫的中年男子信步走来。此人面容清癯,双目炯炯有神,腰间悬着个酒葫芦,颇有几分狂士风范。他在点心铺前驻足,嗅了嗅空气中飘散的甜香。

"这位客官要尝尝点心吗?"陈老实连忙招呼,"刚出炉的桂花糕,甜而不腻。"

男子微微颔首:"来两块尝尝。"

陈老实用油纸包好点心递过去,男子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起来:"好手艺!这桂花糕松软适中,甜度恰到好处,比城西'聚香斋'的强多了。"

王掌柜在一旁笑道:"徐先生是行家!陈老弟的点心确实不错,可惜..."

"可惜什么?"被称作徐先生的男子挑眉问道。

陈老实红着脸解释:"小店没招牌,生意一直不好..."

"原来如此。"徐先生若有所思地吃完点心,忽然道,"在下徐渭,字文长,平日喜好书法。若店主不嫌弃,我愿为你题写招牌,分文不取。"

王掌柜闻言大惊:"您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藤先生?陈老弟,你走大运了!徐先生的墨宝一字难求啊!"

陈老实虽不知徐文长是何方神圣,但见王掌柜如此激动,连忙作揖道谢:"那、那太感谢先生了!"

徐文长摆摆手:"取笔墨来。"

陈老实慌慌张张跑进店里,翻出过年写春联剩下的半块墨和一支秃笔。徐文长见状大笑,从袖中取出随身携带的狼毫笔和一方端砚。王掌柜机灵,立刻让伙计从自家铺子搬来一张条案。

街上的行人见徐文长要题字,纷纷驻足围观。徐文长凝神静气,蘸饱浓墨,在铺开的宣纸上挥毫写下"点心店"三个大字。笔走龙蛇间,围观众人发出阵阵赞叹。然而当徐文长落款"田水月"(徐渭别号)时,眼尖的人发现"心"字中间少了一点。

"咦?'心'字写错了!"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惊呼。

众人定睛一看,果然如此。徐文长却似浑然不觉,吹干墨迹后将字递给陈老实:"明日找工匠制成匾额挂上,保管你生意兴隆。"

陈老实千恩万谢,徐文长飘然而去,留下围观者议论纷纷。

第二天,"点心店"的招牌挂了起来,那个缺了一点的"心"字格外扎眼。不到半日,全城都在传徐文长写错字的奇闻。

"听说没有?徐文长给东街点心铺题字,连'心'字都不会写!"

"怎么可能?徐先生书法冠绝江南,定是故意的!"

"走,去看看那个错字招牌!"

陈老实的点心铺前很快挤满了看热闹的人。有人嘲笑,有人不解,更多人出于好奇进店买点心尝尝。这一尝不要紧,陈老实的手艺立刻征服了众人的味蕾。

"别说,这点心真不错!"

"比'聚香斋'的强,还便宜两文钱!"

"老板,再给我包半斤芝麻酥!"

不到天黑,陈老实准备的点心就销售一空。他手忙脚乱地揉面做馅,还是供不应求。接下来的日子,来看错字招牌的人络绎不绝,点心铺的生意一日好过一日。

三个月后,陈老实盘下隔壁铺面,摆了十张桌子,还请了两个伙计帮忙。但他发现,客人谈论最多的还是那块错字招牌。

"老板,徐先生为何故意写错字啊?"常有客人这样问。

陈老实总是憨厚地笑笑:"俺也不晓得,先生自有道理。"

一年过去,陈记点心铺已成为山阴城有名的店铺。城里人请客送礼,常指名要他家的点心。陈老实换了绸缎衣裳,腰间挂着玉佩,连说话都带上了几分底气。

这日,几个书生在店里吃茶闲聊。其中一人指着招牌笑道:"这'目不识心'的典故,说的就是陈老板吧?"

众人哄堂大笑。陈老实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虽然听不懂"目不识心"是什么意思,但知道是在嘲笑自己不识字。

当晚,陈老实辗转难眠。第二天一早,他备了厚礼,亲自到徐文长府上拜访。

"先生,如今小店生意红火,都是托您的福。"陈老实恭敬地说,"只是这错字招牌...城里人总笑话我不识字。您看是不是...把那个点补上?"

徐文长正在作画,头也不抬地问:"招牌挂多久了?"

"快三年了。"

"生意如何?"

"托先生的福,好得很!"

徐文长放下画笔,意味深长地看着陈老实:"你确定要改?"

陈老实连连点头:"确定确定!我备了薄礼,请先生笑纳。"

徐文长叹了口气:"改字容易,不过我有言在先,改后你可莫要后悔。"

"绝不后悔!"陈老实拍着胸脯保证。

徐文长不再多言,提笔在原来的"心"字上轻轻一点,错字顿时成了正字。陈老实欢天喜地地道谢,命人重新制作了招牌。

新招牌挂上后,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过往行人不再驻足观看,店里客人日渐稀少。陈老实增加了点心品种,降低了价格,甚至学别家店铺挂出"百年老店"的幌子,都无济于事。

一个月后,点心铺又回到了从前门可罗雀的境地。陈老实百思不得其解,这日正巧在街上遇见徐文长,连忙上前请教。

徐文长听完他的困惑,抚须笑道:"当初'心'字少一点,让人看了觉得'肚子'空空,自然想吃点心。如今'心'字完整了,'肚子'饱饱的,谁还想吃?"

陈老实如遭雷击,半晌才懊悔地跺脚:"我真是糊涂啊!"

徐文长意味深长地说:"做生意讲究'名'与'实'。你有实无名时,我帮你出名;你既有名又有实后,反倒舍本逐末。招牌不过是块木头,真正留住客人的是你的手艺和为人。"

陈老实羞愧难当,回去后立刻请徐文长重新写了原来的错字招牌。说来也怪,错字招牌一挂,生意又渐渐好了起来。不过这次,无论旁人如何议论,陈老实都笑呵呵地不为所动。

久而久之,"点心店"的错字招牌成了山阴城一景。游人到此,必要拍照留念;文人墨客,常以此为题吟诗作对。而陈老实始终保持着当初的朴实本色,用最好的材料,最用心的手艺,回馈每一位顾客。

徐文长有次路过,见店里座无虚席,满意地点点头。陈老实赶忙迎出来,深深作揖:"先生的大恩大德,小的没齿难忘。"

徐文长摆摆手:"不必谢我。记住,做生意如同做人,既要有真材实料,也要懂得藏巧于拙。你这'错'字招牌,其实大巧若拙啊!"

后来有人问徐文长为何当初要写错字,他笑答:"天下事,有时错即是正,正反是错。点心店的'心'少一点,正是多了一分生意经。"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

作者
我是搬运工,专搬好故事, 人间百态全收录,酸甜苦辣都不迟。 悲欢离合道不尽,喜怒哀乐藏字里, 若是听得还合意,关注点赞多鼓励! 指尖一点心意到,支持咱就常相聚, 下次再把新篇递,陪你看遍世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