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玉堂春落难逢夫

2 梦入江南烟雨醉红尘 2小时前 16次点击

明朝正德年间,金陵古城有个出了名的才子,名叫王景隆。他生得眉清目秀,一表人才,虽自幼父母双亡,却得叔父悉心栽培,不仅饱读诗书,更在十八岁那年高中举人,名震金陵城。

这年春天,王景隆奉叔父之命,带着三千两银子前往北京城游历见世面。叔父再三叮嘱:“京城繁华,诱惑极多,你此去需以学业为重,切莫沉迷玩乐。”

王景隆恭敬应下,收拾行装便上路了。他乘船北上,一路观赏两岸风光,吟诗作对,好不惬意。不过月余,便抵达了京城。

京城果然非同凡响,街道宽阔,商铺林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王景隆先找了间清雅的客栈住下,每日里不是逛书市便是参观名胜,偶尔也去茶楼酒肆坐坐,听些京城趣闻。

一日,王景隆在茶馆听得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正热烈讨论着什么。

“要说京城第一才貌双全的女子,非怡红院的玉堂春莫属!” “可是那苏三姑娘?听说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只可惜身在风尘。” “正是!多少王孙公子一掷千金,只为听她一曲,能与她论诗对弈者更是凤毛麟角。”

王景隆本是才子心性,听得有此奇女子,不禁心生好奇。他走上前去,拱手问道:“诸位方才所说的玉堂春,当真如此才情出众?”

那几位书生见王景隆气度不凡,忙请他入座。其中一人道:“兄台是初来京城吧?这玉堂春本名苏三,原是官家小姐,因家道中落才不幸沦落风尘。她虽在烟花之地,却洁身自好,只以才艺会客,从不轻易见人。若要见她,须得通过她的三关考核呢!”

王景隆越发好奇,问道:“哪三关?”

“第一关,需作诗一首,得她认可;第二关,需与她手谈一局,不落下风;第三关,需答对她出的三道难题。这三关不知难倒了多少自以为是的才子!”书生摇头晃脑地说道。

王景隆年轻气盛,又自恃才高,当即决定要去会会这位奇女子。

次日,王景隆精心打扮一番,带着书童前往怡红院。老鸨见他衣着华贵,气宇轩昂,忙笑脸相迎。

“公子面生得很,是头一回来吧?不知想找哪位姑娘相伴?”

王景隆拱手道:“久闻玉堂春姑娘才名,特来拜访。”

老鸨上下打量他一番,笑道:“苏三姑娘可不是随便见的。公子可知规矩?”

“略知一二。”王景隆自信满满。

老鸨便引他到一间雅室等候。不多时,一个小丫鬟捧来文房四宝,脆生生道:“我家姑娘请公子以春为题,赋诗一首。”

王景隆略一思索,挥毫写道:“春风拂面柳丝长,燕子双飞过画梁。最是一年春好处,花开满院送清香。”

诗被送入内室。不一会儿,丫鬟又出来道:“姑娘请公子手谈一局。”

棋盘摆上,王景隆与屏风后的玉堂春对弈。两人棋逢对手,厮杀激烈,最终竟下成了和局。

这时,屏风后传来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公子果然才识过人。奴家还有最后三问:世间何物最硬?何物最软?何物最值珍惜?”

王景隆沉吟片刻,答道:“铁石最硬,流水最软,真心最值珍惜。”

屏风后静默片刻,忽然轻笑道:“公子请进。”

王景隆转过屏风,顿时眼前一亮。只见一位绝色女子端坐琴前,眉如远山,目似秋水,气质清雅出尘,全然不似风尘女子。

玉堂春也在打量王景隆,见他英俊潇洒,举止文雅,不由心生好感。

两人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越谈越投机,竟有相见恨晚之感。玉堂春抚琴一曲,王景隆击节而歌,不知不觉已是月上柳梢头。

自此,王景隆便成了怡红院的常客。他与玉堂春日日相伴,或吟诗作对,或赏花观月,情意日深。王景隆不惜重金,只为博佳人一笑;玉堂春也倾心相待,将他视作知己。

光阴似箭,转眼半年过去。王景隆带来的三千两银子早已花光,他还向京城的朋友借了不少钱。老鸨见他已经囊空如洗,脸色就渐渐难看起来。

一日,王景隆又来到怡红院,老鸨却堵在门口,冷着脸道:“王公子,我们这儿可不是慈善堂。您要是拿不出银子,就请回吧!”

王景隆面红耳赤,正要争辩,却见玉堂春从楼上下来,对老鸨道:“妈妈何必如此?王公子是读书人,一时手头不便也是常事。”

老鸨哼了一声:“你这丫头懂什么?咱们开门做生意,讲的是真金白银!王公子,恕不远送了!”说罢竟将王景隆推搡出门外。

王景隆又羞又恼,却又无可奈何,只得悻悻而归。此后数日,他四处借钱,却都被婉拒。原来老鸨早已放出风声,说王景隆欠债不还,无人再肯借钱给他。

寒冬腊月,北风凛冽。王景隆连客栈房钱都付不起,被赶了出来,只得在破庙中栖身。昔日锦衣玉食的公子哥,如今却衣衫褴褛,饥寒交迫,好不凄惨。

这日大雪纷飞,王景隆蜷缩在庙角,冻得瑟瑟发抖。忽听门外有人轻声呼唤:“王公子可在里面?”

王景隆挣扎着起身,只见一个披着斗篷的身影闪进庙来,揭下风帽,竟是玉堂春!

“苏三!你怎么来了?”王景隆又惊又喜。

玉堂春见他面黄肌瘦,心疼不已,忙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袱:“我偷偷来的。这里有些银两和干粮,你快收下。”

王景隆推辞道:“这如何使得?若是让老鸨知道,你必定要受责罚。”

玉堂春急道:“都什么时候了,还讲这些虚礼!我听说妈妈要将你赶出京城,你快些收拾,回乡苦读。以公子之才,必定高中皇榜!”

王景隆感动不已,握住玉堂春的手:“苏三,待我功成名就,必定回来为你赎身!”

玉堂春泪光盈盈,从腕上褪下一只玉镯,递给王景隆:“这玉镯是我家传之物,公子带在身边,见它如见我。望公子莫忘今日之言。”

两人依依惜别。王景隆靠着玉堂春资助的银两,连夜离开京城,返回南京。

回到家乡,王景隆闭门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当倦怠之时,便看看那玉镯,想起玉堂春的殷切期望,便又振作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次年秋闱,王景隆高中进士,殿试更是被皇上钦点为三甲第十八名,授官山西巡按。消息传来,南京城里轰动一时,叔父喜极而泣,大摆筵席庆贺。

王景隆却心急如焚,他立即上书朝廷,陈述与玉堂春的情缘,请求准许将玉堂春接至任所完婚。幸得皇上开明,竟准其所请,还特赐白银千两作为贺礼。

却说玉堂春自王景隆离去后,日夜思念,闭门谢客。老鸨见她不再接客,大为光火,恰有山西富商沈洪愿出重金买她为妾,便不顾玉堂春苦苦哀求,强行将她卖与沈洪。

沈洪年过半百,家中已有一妻皮氏。这皮氏貌丑性妒,见丈夫买回如花似玉的玉堂春,恨得咬牙切齿。她与邻居赵昂早有私情,二人密谋要害死沈洪,嫁祸玉堂春。

一日,沈洪在外饮酒归来,皮氏假意殷勤,端上一碗醒酒汤。沈洪不疑有他,一饮而尽,不料片刻后便七窍流血,气绝身亡。

皮氏当即大哭大闹,诬陷玉堂春毒杀亲夫。衙门差役前来,见玉堂春是外地人,又是妓女出身,不分青红皂白便将她锁拿入狱。

玉堂春蒙此不白之冤,在狱中受尽酷刑,却始终不肯屈打成招。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王公子一定会来救她!

王景隆到山西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打听玉堂春下落。得知她卷入命案,被打入死牢,王景隆又惊又怒,立即调阅案卷,发现疑点重重。

他微服私访,暗中查探。得知皮氏与赵昂关系暧昧,又发现药铺伙计证实皮氏曾在案发前购买过砒霜。王景隆还找到一个更重要的证人——沈家的丫鬟小翠。小翠那日恰好看见皮氏在厨房鬼鬼祟祟,往醒酒汤里撒药粉。

王景隆重新升堂问案,传唤一干人证物证。皮氏和赵昂起初还百般抵赖,但在确凿证据面前,终于认罪画押。

玉堂春冤情得雪,当堂释放。当她走出衙门,看见高坐堂上的王景隆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景隆顾不得官体,快步下堂,握住玉堂春的手:“苏三,我来迟了,让你受苦了!”

玉堂春泪如雨下,哽咽难言。围观的百姓见此情景,无不感动落泪。

王景隆将玉堂春接至太原府中,择吉日完婚。婚后二人琴瑟和鸣,相敬如宾。王景隆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玉堂春则持家有道,相夫教子,还时常协助丈夫处理公务,为百姓排忧解难。

三年后,王景隆政绩卓著,被擢升为都察院

左都御史

。玉堂春也因贤良淑德,被朝廷封为一品夫人。消息传开,山西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纷纷前来道贺。

王景隆在任期间,整顿吏治,惩贪反腐,深得民心。而玉堂春则设立

女学

,教导女子读书识字,学习女红手艺,帮助许多贫苦女子得以自立。夫妻二人乐善好施,经常赈济灾民,修建学堂,被百姓称为“王青天”和“苏菩萨”。

光阴荏苒,转眼数十年过去。王景隆与玉堂春白头偕老,儿孙满堂。他们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一段千古佳话。后人作诗赞曰:

金陵才子

北京游

,烟花巷里遇娇姝。 银钱散尽遭驱逐,红颜赠金返故庐。 苦读高中皇榜名,冤狱得雪奇缘续。 千古风流成佳话,玉堂春与王景隆。

每逢春暖花开之时,太原城外的桃花林中,常能看到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携手漫步。那便是王景隆与玉堂春,即使年华老去,他们的爱情却历久弥新,如同那盛开的桃花,年年灿烂,岁岁芬芳。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

作者
我是搬运工,专搬好故事, 人间百态全收录,酸甜苦辣都不迟。 悲欢离合道不尽,喜怒哀乐藏字里, 若是听得还合意,关注点赞多鼓励! 指尖一点心意到,支持咱就常相聚, 下次再把新篇递,陪你看遍世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