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故事:富商不愿迁走风水宝地的祖坟,最后却仍是惹了大祸! 按钮

6 梦入江南烟雨醉红尘 6小时前 45次点击

我幼时,这条河虽不宽阔,却也清澈见底,夏日的阳光金灿灿地撒在河面上,波光粼粼,犹如一道道金线在轻悠悠地荡漾。

一群光屁股的少年泡在微凉的河水里,嬉笑着,打闹着,小鱼小虾优哉游哉地从我们脚边滑溜溜地游过,石头缝里的小螃蟹虚张声势地举着它的大钳子向我们示威,这条绕村而过的小河哗啦啦流淌了数百年,灌溉了无数的农田,也承载了我们少年时代无尽的欢乐。

据老辈人讲,北宋年间,这条不起眼的小河可不像如今这般孱弱,是一条入汴京城的主要航道,运送粮食,货物的商船一艘连着一艘在河面上扬起高高的帆,乘风破浪,傲然前行。

不到十里远的

贾湾

,就是一个大码头,终日人流穿梭,熙熙攘攘好不热闹,小商小贩,外地客商,也有到京城求官入仕的举子们也会在此登船,直达汴京,由此当地盛传一句俗语:进京欲求官,先到

贾家湾

贾湾的常住居民以贾姓居多,所以也叫贾家湾,富绅贾员外,富甲一方,朝中还有做高官的兄弟,所以贾员外在贾湾财大气粗,如虎踞龙盘,他在地上跺跺脚,贾家湾的地面就得颤三颤。

来往客商,想要顺利地把货物装船离岸,无不要先到贾员外家打点打点,端杯酒,敬颗烟,孝敬几根小黄鱼儿。

那年,接连几日大雨如注,三里河上游河水暴涨,河水裹挟着泥沙,再席卷起河道两旁的树木,如万马奔腾一般在河道里乱冲乱撞,有好几处堤坝决了堤,浑黄的泥水把下游的川稻良田淹没成了一片泽国。

贾员外家的祖坟就在一处决了堤的堤坝附近,泥水已经漫到了坟茔的边缘,只是祖坟的地势较高一些,还未全淹过来,如果大雨不停,再下两个时辰,祖坟肯定会在洪水的肆虐下,被夷为平地。

贾员外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仰头看着天,双手合十,求老天爷发发慈悲,不要再下了,把雨收回去吧。

这时恰逢一位游历的高僧途经贾家湾,远远地就瞧见河道不远处,闪着金光,遂循着光行来,到不远处方才看清,原来是从北朝南一字排开的五座坟茔之上各趴着一个老鳖,高昴着头,有龙云之势。

高僧看罢,闭眼施礼,喃然道:“五鳖相护,好似五顶乌纱帽居于顶,合该这家还要出达官显贵呀!”说毕,又摇头叹道:“如若坟茔被淹,不能好好安置,可是居家不幸啊。”

幸好,就在祖坟将淹未淹之际,雨停了,当天边的彩虹闪着亮澄澄的光映入贾员外的眼帘时,他才终于长吁一口气,放下心来。

但他又想,如若再遇暴雨,河水暴涨怎么办,那岂不是年年逢雨季都有要提心吊胆,他捻着胡须,在院里踱着方步,思忖着。

迁坟是万万不可的,那可是块风水宝地,迁了坟就改了气运,他左思右想,最终下定决心要改河道。

改河道那可不是平常小事,是要报经朝中河道衙门,经皇上御批才可,而且,靠河道吃饭的老百姓,小商贩听说他要改河道,纷纷向县衙请愿,不让改河道,改了河道会断了很多人的生计。

但事关家族兴亡,贾员外也不顾不得了,他马上给在朝中做官的兄弟修书一封,让他在京中斡旋,讨要皇上的朱批。

可静候数日,皇上的朱批下来,却让贾员外傻了眼。

朱批上只有四个鎏金大字:改道输理。这不是皇上不同意的意思吗?

但贾员外眼珠一转,他双手举起圣旨,站在码头上对着老百姓说,皇上让改道入里。当时的老百姓识字的不多,他就是欺负老百姓不识字,在当地的口音中,“输”就念作“入”的音,而且,在贾湾上游十五里远,有一条河,叫做里河,这也给了贾员外能自圆其说的佐证。

贾员外假传圣旨,说皇上让改河道入里河。老百姓知是皇上御笔,也不敢反抗,只得任由贾员外在雨季过后,实施他的大工程,在贾湾上游截流改河道入里河。

请了河道施工队,拖着大挂砂石倾入河中,企图截断奔涌的河水,引到已挖好的河道,可河水翻着浪,打着滚沿着固有的河道奔流而下,成车成车的砂石在河水中好似撒了芝麻一样,瞬间就没了踪影。

贾员外四处打寻高僧名道,求神拜佛,寄望能掉点迷津,早日实现他改道入里的大工程。一日,一个道士被贾员外族人请至家中,好吃好喝款待几日后,留下一句话,改道入里非易事,除非锅垛投入河。说罢就翩然而去。

锅垛?锅垛?贾员外喃喃自语,什么是锅垛?施工队的队长也一脸懵,做河道几十年,从未听说过锅垛一词。

冥思苦想几日,队长一拍大腿,说,买几千口大铁锅,填充重物于内,倾于水中,像是在水中打下一个个石跺,或可起到截流之效。

两千口大铁锅买回来之后,砂石装满,捆扎结实,大铁链子相连,几十名河工听队长一声喝令齐齐把锅跺推入河里。

可河水怒吼着,狂奔着,两千口锅跺仿佛像拌了面疙瘩一样沉入深不可测的河底,只听见一声声巨响,然后,又平复如镜。

队长搓着两手,愁眉不展,工期已拖延了数日,却无丝毫进展,空虚耗了诸多人力物力,不能如期完工,除了不能结算工钱,不能给跟着他吃饭的一帮兄弟们发放养家糊口的钱,自己还要倒贴给主家误工费,难不成几十年勤扒苦作攒下的一点家业就此拱送他人?想想自己一把年纪,又要过上一贫如洗的日子,他愁得夜夜难眠,嘴角也起了好几处火泡,舌上长疔,喝口凉水都疼。

这天傍晚,他和兄弟们又一愁莫展地蹲在河道边,不知该如何行事。忽闻,一妇人高喊:“郭跺,郭跺,快回家吃饭!郭跺,快回来。”又听见一小儿高声回道:“噢,就回呀。”

然后,就看见一个十来岁的男娃蹦跳着从他们面前跑过。

郭跺!队长眼睛猛地亮了,他迅速看向和兄弟们,眼神急速地交流着,这仿佛是上天给他们下达了一个口号,他们瞬间都想到了道士的话,“除非郭跺投入河”,难道“郭跺”二字就应在这个孩子身上?

在封建时期,对于建桥修河的工匠来说,建桥前用活的牲畜祭河神,甚至用人血向河神纳礼,并不是稀奇事,但除非是不得已,他们不愿用活人向河神献祭,这毕竟是有损功德,是伤天害理之事,但如今万难之时,如果能用一子换取几十人的身家性命,他们也就顾不得了。

队长最终眼睛一闭,举起了左手,做了一个拿下的动作,几个动作敏捷的汉子像老鹰捕小鸡一般,眨眼的功夫,就把那个男娃摁倒装进了一个编织袋,孩子在里面使劲扑腾着腿脚,口鼻却被捂住,发不出半点声响。

说来也怪,这个叫郭跺的孩子被投进河中之后,如万马奔腾的河水立马就息了气势,像被驯服了的小绵羊,乖顺地被引入了新河道,旧河道仿佛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河水漫延过来的步伐。

河工们迅速倾石注砂,完成了这项截流大工程。贾员外心愿达成,再不用日里梦里担忧祖坟被淹,影响了他家的气运。

从此,世上少了一个叫郭跺的少年,多了一个整日哭喊着唤儿归的母亲。

贾湾码头盛世不再,繁华褪去,日渐凋敝冷落,终于数年后,演变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乡村。

可据积古的老人讲贾湾的这户贾家,后来也并没有生出什么显赫的后辈,大多泯然于众人而已。

只是那位下令把少年郭跺投入河中的队长,虽说事后时常接济失儿的女人,但终敌不过内心毁人之子的煎熬,未到花甲,却得了一种噎食症,红肿疼痛,进食喝水皆不能如常,勉强捱过数月,便撒手西归。

不过,世上又多了一个地名,那是纪念少年冤死的郭跺,那个被截流的断口,被命名为:郭跺口。

如今靠着那条快断流的小河,还繁衍生息着数百人,虽然不再清澈的河流,却依然是村民灌溉农田不可或缺的水源,恰如今年大旱之时,一条条水管连着抽水泵,哗哗地流向打着卷快要渴死的玉米地,随着吸饱了水的玉米叶子缓缓的舒展开来,在酷日下暴晒的农人绽开了笑脸,他们又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共 2 条评论
0 

这有没有后续

梦入江南烟雨醉红尘 [楼主] 2小时前
0 
没有了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

作者
我是搬运工,专搬好故事, 人间百态全收录,酸甜苦辣都不迟。 悲欢离合道不尽,喜怒哀乐藏字里, 若是听得还合意,关注点赞多鼓励! 指尖一点心意到,支持咱就常相聚, 下次再把新篇递,陪你看遍世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