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题:忠臣和明君,何者更难坚守本心?

3 翩若惊鸿 2年前 273次点击

本次辩题是【忠臣和明君,何者更难坚守本心?】

大家都应该知道,忠臣与明君,永远都是历史画卷上闪光的存在。应该说,他们都是值得后世敬仰和学习的杰出代表。

在这样两种历史角色中,谁又更加难做到坚守自己的本心?

有的人认为,对于忠臣来说更难,因为他们面临的历史环境往往是自己无法决定的。有时候,忠臣就算再忠实,也可能无法改变阴暗腐朽的君主,他们常因为坚持迎来极端的排挤,甚至是杀身之祸。况且,与君主相比,他们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和荣耀,以命相送的忠诚,可能不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好处,很多忠臣甚至不会在历史上留下痕迹,能一生坚守初心,可谓是难上加难。

还有的人则认为,君王能够始终保持贤明更难。毕竟,封建时期的皇帝们有着令人羡慕的身份和财富,他们需要面对无数诱惑永远保持着自律。而且,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谁又能保证自己不被文武百官的思想和行为所干扰,最终做出真正明智的决定呢?与忠臣相比,君主成为明君意味着身上背负的压力更大,也更考验人心。

那么,在你看来,忠臣和明君,何者更难坚守本心?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我和各位共同挑选出的优秀辩论作品,看看双方辩手在思考中迸发出了怎样的观点和想法。哪一方会更能说服你呢~

Round 1

我方认为忠臣更难坚守本心。忠臣何其难,上有君王,下有小人。商鞅因变法,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打破了延续几百年的贵族的世袭制,得罪了贵族势力,秦孝公死后,等贵族势力便罗织罪名,诬其谋反,最后落了个处以车裂,秦惠文君同时还下令诛灭商鞅全家。忠臣何其难,各种明里暗里的针对,诬陷,最后个个身死道消,这是何等的悲哀。历史上明君变昏君的固然很多,那么,没有变奸臣的忠臣就容易吗?他们敢于进谏死于酷刑,他们勇于为王朝分忧,为百姓解难,死于小人之手,死于朝堂之上。君王无生命之危,忠臣有小人相害。这是忠臣用生命坚持下来的,我认为忠臣更难,难到要用生命来坚守。

我方认为明君更难坚守本心。明君,顾名思义明白的君王,有这样一个君王统治下的朝代,百姓一定是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但明君却更难守本心。首先是因为他身居高位,万人之上,想要做好一个明君是非常难的,有时难免会萌生出一些想出去玩,想出去浪的心思,就比如夏朝的夏桀,他就是因为常年贪图玩取逍遥去快活,还发明了酒林肉池,还将忠臣给杀了;其次就是当时朝堂上下文武百官,有宦官,也有忠臣,仔细一听他们提出的意见,好像都有道理,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局面,就是忠臣和宦官无法分辨,也就是俗话说的难辨人心;最后更有些君王虽然是很明亮,很明白,前期是很好的,但后期因为人性的虚荣,宦官说的所有夸君王的话,会让明君变成昏君。

Round 2

首先,若忠臣不遇伯乐,无法得到重用,便会对生活条件造成影响。再者,除去物质条件压迫,还有精神理想难堪重负。试想一下,一位不二臣,多少年的悬梁刺骨,才竭力登上宫砖,谏书,策论,他早已胸有成竹,民意,敌情,日日殚精竭虑。可是皇帝总是对他人的对策赞许有加,溜须拍马的大官总是拥有着所有人的谦卑敬重,而他却被皇上越迁越远,越迁越荒……若是好,像苏轼,陶潜一同在这样的落败中淡出了官场,远离了仕途,寄情山水,暂排愁念。若不好,那些曾经高喊着我要改变朝堂的人,却被朝堂改变。其二,若是情势急转,忠臣在朝,更难以坚守本心。最后,明君既已是君主,成为了国家的掌控者,那么为了自己或百姓,唯一目的都是治理好国家,让子民安居乐业。明君无论是在乌烟瘴气的朝堂,还是贤才齐聚的大殿,心中的天秤都是倒向自我统治利益,忠臣则不同。他们是被心中理想和道德所驱动,但是否能够坚守,则要看执念深浅。

明君和忠臣的难度不同,明君需要权衡利弊之后做出让天下百姓信服也让自己的地位不动摇的决定,这本就是难事,更别说贤明的君主变量太多:没有天时不行,没有地利不行,没有人和也不行。而且就算你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这三样,你的本心也不一定能实现。从古至今有多少君主拿了权柄就变坏忘了初心,秦始皇唐太宗等人初始和结局的差别历历在目。但是忠臣就不一样了,他不一定要天时地利人和,他一样不占只要忠心就能成为忠臣守住初心。毕竟【忠】易,【勇】难,没有几个愿意背负天下骂名活着,也没有几个能不期盼皇帝赏识以青史留名实现梦想,他们也鲜有违背初心的,因为首先已经实现抱负,忠臣已经成臣,他接下来只要按照初心继续效忠就好。

Round 3

奸臣当道,忠臣难存。排除异己向来是古代奸臣一贯之所为,他们容不得能够威胁到自己利益的人存在,哪怕那个人正在挽救国难。南宋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怒发冲冠的岳飞拉下泥沼;战国时期的商鞅凭借变法使得秦国富国强兵,却仍因触及奸臣的利益而被车裂致死;韩非子,依法治国的开山鼻祖,也同样难逃诬陷之境。昏君持政,忠心不复。曾几何时,有多少忠臣名将寄希望于用自己的忠心感化暗腐朽的君主,他们常因为坚持而迎来极端的排挤,甚至是杀身之祸。于谦,为大明王朝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结局却是被判斩立决;比干,忠心耿耿为商朝尽忠四十余年,也因商纣王的暴虐荒淫而惨死街头。忠臣更难坚守本心,他们人微言轻,他们不为小人所容,他们难遇一个开明的君主,他们所面临的历史环境往往是自己无可选择的,伴君如伴虎,在重重压力下,疲惫的身躯和紧绷的心脏不断推拉着他们迈过那条所谓初心的红线。勾心斗角的朝堂一天便可使人丢盔弃甲,何况是一生坚守,可谓难上加难。

我认为忠臣们可以在自己心中坚守本心,难道不做出行动就真的不能算坚守本心吗?辛弃疾即使晚年被贬,但到死前仍想要杀敌报国,他即使在后来不被重用,没实现愿望,但心中始终保持自己的初心从未改变,这也可以算是坚守初心。反观明君,当他贪图享乐时,他在行为上,思想上,心里都没有坚守本心。李世民开创唐朝盛世,但老年担忧自己的史书形象,开了篡改历史的先河;清朝乾隆皇帝让中国历史到达顶峰,但晚年大兴文字狱让百姓苦不堪言,制造无妄杀戮。毋庸置疑他们一开始绝对是报负满满,但时间一久,安定的环境会消磨他们的意志,再者,许多因素让他们分心,无法让他们顾及当初的雄才大略。除了客观因素,明君还需要面对主观上的因素。君王们都有个通病——疑心病。客观因素加主观因素算起来,明君要面对的诱惑与人性要比忠臣来的更多。

Round 4

封建王朝的统治阶级在大多数时刻其实根本没有与他们的国家和人民站在一起。譬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所爆发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君主的内在逻辑是:组织人民群众共同抵御外国侵略,这固然很好,但假如要是团结起来的人民发觉了自己真正的力量,并不愿继续受人奴役,这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说并非一种良性的合作,而是一种极为紧张的对立。一个人作为忠诚的臣子,在政治法理上,他无疑有义务向君王以及其身边的统治阶级效忠。然而,除此之外他却更有义务对天下的生民百姓负责。这两组义务,往往会形成严重的冲突,使得许多忠臣的人生陷入撕裂与迷惘。忠臣或许会在人生的早年立下志向,希望可以凭借自己的一己之力根除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邪恶与黑暗,于是他们加入了官僚系统,并且逐渐开始改革政体、修订法律、治理社会。但是,当他们最终意识到,自己所效忠的君王、所身处的统治集团才是这个国家的万恶之源的时刻,这种矛盾也便达到了顶点。因此,忠臣更难坚守本心。

帝王者不为功名利禄,不求闻达,浸淫在帝王之术权衡八方,所谓高处不胜寒,更易把手段混同做目的,道心不住。所以明君更难坚守本心。天下大势时有分合,却是在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分割中曲迂而前。此正乃皇权之独尊无上,臣权之不断分散。身为执棋人的君主不断扩张的权力与野心同步递增,更多考虑的是平衡威胁到自己皇权的势力,扩大自己的疆域,更容易失去为民谋利的本心。莫论明君昏君,都有不妥之处,反而忠臣却是每一朝皇帝都有的正身立本的明镜。同时,也在这样的封建制度下,君主所负担的太重,可所见的却太局限。每日里只有铜雀春深,玉台奏章。另外,君王乃天下之主,撼动史官纸笔,驭使忠臣为其服务。何况不住道心于君主无任何损失,更加容易放弃初心。在君王的世界里,其剑指之处即为民心所向。不同的是忠臣。若背弃道心不仅意味着史书上的千古骂名,更有宦海沉浮中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不慎便要粉身碎骨,丢乌纱帽。

小结语

忠臣“伴君如伴虎”,明君“高处难胜寒”,处在不同位置的历史角色,都有自己的困境。

正方辩友们认为,忠臣更难坚持自己本心,因为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生命的代价去斗争,而斗争的环境也常常是自己无法选择的。这无疑让他们的忠诚难以坚守。更重要的是,封建制度本身固有的弊端,会让真正一心为民的臣子挖掘到信仰的危机——“忠”为何物?天下芸芸众生又将被置何地?

反方辩友则表示,明君身上所背负是世间所有人无法想象的。他们需要守护自己的权力,又要孤独地做出贤明的决定。成为明君难如登天,无数的帝王难逃诱惑,背弃初心只在一念之间。忠臣可以写下“家祭无忘告乃翁”继续在心中坚持信仰,而明君的失守则注定要用传世江山来陪葬。

通过这一期精彩的辨论,相信大家都积累到了很多历史素材。无论忠臣还是明君,这些伟大历史人物的存在,能够让我们拥有跨越时代的认知和见解。如何克服万难坚守初心,相信你的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共 4 条评论
远洋 2年前
0 

做明君很难 做忠臣也很难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做人太难了,哈哈哈!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我个人觉得做明君更难些

翩若惊鸿 [楼主] 2年前
0 

在古代皇帝就是最大的,可以为所欲为,然后心里的欲望就更难克制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