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讼师帮人脱罪,却因此害死了自己的儿子

6 cat 1年前 261次点击

清朝嘉庆年间,苏州有一个很有名姓杨的讼师,祖籍崇明县官尖村,科考失意后便在苏州当起了讼师替人打官司。

后世对杨讼师的为人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满清四大恶讼师之一,也有人说他是崇明阿凡提,史书上记载了很多他做讼师时的案件,其中《寡妇自杀案》流传最为广泛,有人说他这起案子断得好,有人说他是为虎作伥。

苏州有一个张员外非常有钱,此人出身贫苦所以非常吝啬。

年轻的时候张员外做货郎的时候由于家无余财便找一个相好的寡妇借了几两银子做本钱。

寡妇的丈夫去世后留下偌大一个家业还有两间米铺保证她和孩子衣食无忧,几两银子寡妇并没有放在心上,随口对张货郎说赚到钱分她一份就好,赔了也不用放在心上,张货郎口头答应,但还是坚持立了一个借据交给寡妇。

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张员外利用找寡妇借来的钱几年之间便发了家,从张货郎摇身一变成了张员外。

而寡妇家里因经营不善米店没了,家里的日子也有些捉襟见肘。

寡妇想起了当年的张货郎便拿着借据找上门,张员外看到寡妇找上门来脸色很难看,碍于面子还是在门外亲自接待了她。

没有让寡妇进门是因为不想跟寡妇扯上任何关系。

张员外看了眼寡妇手中的借据,只见上面写着借出三两银子,日期是十年以前。

张员外收下借据跟一旁的管家耳语了几句,接着管家从家中拿出五两碎银子交给寡妇,寡妇看到管家手里的碎银子非常生气,觉得张员外太小气,当初要不是自己好心借给他三两银子,他如何能有今日的家业?

张员外则觉得欠三两还五两已经是仁至义尽。

寡妇当即变了脸放出了狠话,如果张员外不拿出一百两银子就要让他后悔,张员外将五两银子丢在地上,关起门不再搭理寡妇。

结果寡妇一怒之下,当天晚上吊死在张员外家门外。

次日清晨,打开大门发现寡妇吊死在自己门外,张员外大惊。

如果县衙真要追查此事,自己如何能脱得了关系,思来想去便斥重金请来苏州城名气最大的杨讼师。

杨讼师来到张员外府上,看到吊死在门前的寡妇问道:“可曾有人看到过尸体?”

张员外答道:“我这里地处偏僻不常有人来,只有府里的下人知道此事!”

杨讼师答应了一声,径直走进屋里休息,让张员外关上大门也回房里睡觉。

张员外在屋里寝食难安,他很想知道杨讼师将怎么处理此事,便偷偷来到杨讼师的房间外,看到他正和自己府上的丫鬟喝酒猜拳。

张员外看到杨讼师什么也不做有些担心,便上前催促杨讼师想办法。

杨讼师继续跟丫鬟猜拳看也不看张员外说道:“你若是害怕,就把他放下来。”

张员外听完杨讼师的话,赶紧命人把门外的寡妇尸体抱下来。

当张员外处理妥当回来后,看到杨讼师仍在跟丫鬟猜拳什么事也不做,心里又莫名心慌。

在屋里坐了一会儿又来找杨讼师问他此事应该如何处理。

杨讼师白了一眼道:“你若还是害怕就把她再挂回去。”

张员外不知杨讼师话中的意思,看到杨讼师眼中坚定的表情张员外又把寡妇的尸体挂了回去。

杨讼师点点头向张府外走去,张员外忙追上去询问,杨讼师笑着说道:“此事我不是已经替你处理好了?你派人去街上找一个乞丐给他些钱让他把里正找到你家来就行!”

张员外指着门上的尸体说:“里正要是把我告了怎么办?”

“我就是要里正告你,你只要记住如果有人问你寡妇为什么死在你家门前,你只说不知道便可!”

杨讼师说完便走出了张府,还不忘回头对张员外说:“你若是不信我所说的话,大可不必照做!”

杨讼师走后,张员外思来想去还是按杨讼师的话做了。

里正看到张员外家门外的尸体吓了一跳,赶紧跑到县里报了案。

县里的捕快将张员外带回县衙,县令询问寡妇为何会死在张府外,张员外用杨讼师教他的说辞将他欠寡妇三两银子的事告诉了知县老爷,至于其他的事他一概不知。

知县老爷找来了寡妇的儿子,寡妇的儿子指责张员外欠债不还,不履行当初的誓言,以五两银子充数。

双方各执一词,知县也不知该如何判案,这时仵作发现寡妇的脖颈处有两道勒痕,这分明就是死了之后被人挂在张府门外,是有人故意栽赃张员外,知县便判罚张员外归还寡妇儿子五两银子,寡妇儿子则因为栽赃要挨打一顿板子。

这时,杨讼师从县衙外进来,说道:“老爷,此案不可这样判罚!两道勒痕只能证明张员外是无罪的,不能说是寡妇儿子刻意陷害。而且当初双方有言在先,我认为应当让张员外赔偿一百两银子并把寡妇好生安葬,这样就皆大欢喜,张员外就当舍财免灾。”

寡妇儿子听说不用挨打还有一百两银子当即表示接受杨讼师的说辞。

知县老爷知道杨讼师的厉害,只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也没有异议。

张员外虽然不愿意,但又不敢轻易得罪杨讼师只好当作是舍财免灾。

若干年后,年迈的杨讼师离开苏州城回到自己的家乡想要安度晚年,不再替人打官司。

有一日他正在院子里休息,邻村一个姓鲁的农户来到他家中,当面给他跪了下来,求杨讼师救命。

就在刚才,鲁某回到家中,发现妻子与一年轻男子在床上打得火热,鲁某大怒拿起刀就向年轻男子冲去,年轻男子撞开鲁某逃之夭夭。

鲁某追出去没有抓到人,回到家中余怒未消便将自己的妻子杀死。

冷静下来的鲁某害怕了,一想到自己犯了砍头的大罪这才来找杨讼师相助。

杨讼师不再想理会诉讼之事,奈何鲁某穷追不舍赖着不走。

杨讼师被缠得没有办法便指了一条路给鲁某。

他所说的这个办法可以救鲁某的命,但非常阴损容易折寿,至于鲁某愿不愿意一试,全看他自己。

杨讼师告诉鲁某,现在回到家中把死去的妻子用棉被裹好,晚上不要熄灯也不许关门,躲在门后,如果有男人进入你的家中,便直接将他杀死,然后去报官可免一死。

原来当地有一个风俗,凡是走夜路的人想要借宿,看到有人家里亮着灯便可上门借宿。

当晚果然有一个年轻男子进入鲁某家中,鲁某趁机将年轻男子砍倒然后报了官。

按照《大清律例》如果丈夫把出轨的妻子和情夫同时抓获,可以自行处置,情夫早已不知去向,鲁某只能再找一个情夫,杨讼师的办法就是以其他人的命换鲁某自己的命。

鲁某来到县衙禀告知县老爷说他是以捉情为由将两人杀死,知县老爷派人查过可惜死无对证,只能暂且将鲁某收押,如果没有其他证据只能放了鲁某。

这时,一个老者从堂外闯进来趴在年轻男子身上痛哭。

鲁某看到老者的脸后吓了一跳,没想到老者竟是给自己出谋的杨讼师,而他杀死的年轻男子就是杨讼师的儿子。

杨讼师的儿子常年在外经商,听说杨讼师回到老家,便匆匆从外地赶回来,本想去鲁某家借宿一宿明早再赶路,却不成想被父亲的计谋害死。

得知事情的真相,知县认为杨讼师乃是咎由自取,命人将情夫捉拿归案,鲁某并没有被处死,挨了一顿板子便把他放了,让他将杨讼师的儿子好生安葬。

故事出自《清稗类钞》狱讼篇,杨讼师原名杨瑟严,崇明县人士,在苏州得名在当时就连当地的官老爷也忌他三分。

有人说他是清朝四大恶讼师之一,是一个坏人,据说当地的孩子一听到杨瑟严的名字就吓得不敢出门。

也有人说他不畏强权,喜欢打抱不平,勇于向恶、势力宣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

据《崇明县志》上记载,杨瑟严是一个好人,而他的许多故事已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 1 条评论

回楼主冰雪水仙:杨讼师他一生中,千算万算他都没能算过天,他到死都想不通,他的儿子会死于他的算计之下,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这叫做因终有果,,杨瑟严竟然把他的儿子也算死了,。好玩!哈哈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