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小tc 2年前 277次点击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水为例,由于金生水,故“生我”者为金,
金为水之“母”;由于水生木,故“我生”者为木,木为水之“子”。
金与水是母子关系,水与木也是母子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
“克我”者为“所不胜”,
“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水为例,由于土克水,故“克我”者为土,
土为水之“所不胜”;
由于水克火,故“我克”者为火,
火为水之“所胜”。
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五行中每一行都存在“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联系,
对每一行来说都是克中有生,生中有克,形成五行间既相互生化、又相互制约的“制化”关系。
五行制化,源于《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之论,
属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制。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亢盛,对其“所胜”之行进行超过正常限度的克制,使其虚弱,从而导致五行之间的协调关系失常。
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克土,若木过于亢盛,对土克制太过,
可致土的不足。
这种由于木的亢盛而引起的相乘,称为“木旺乘土”。
不及所致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难以抵御其“所不胜”之行正常限度的克制,而更显虚弱。
以木克土为例,正常情况下,木能制约土,
若土不足,木虽然处于正常水平,土仍难以承受木的克制,
将会使土更加虚弱。
这种由于土的不足而引起的相乘,称为“土虚木乘”。
相乘与相克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
在人体,相克表示生理现象,相乘表示病理变化。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水,土,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亦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太过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到它的反向克制。
例如木气过于亢盛,其所不胜之行金不仅不能克木,反而受到木的欺侮,
出现“木反侮金”的逆向克制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木旺侮金”。
不及所致的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到其所胜行的“反克”。
如正常情况下,木克土,但当木过度虚弱时,土也会因木的衰弱而“反克”之。
这种现象,称为“木虚土侮”。
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两者之间的联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
五行学说在生理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生理特性,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等方面。
1.五脏归属五行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肾属水。
2.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五行学说不仅运用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的功能特点而对五脏进行五行分类,而且还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脏腑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即五脏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如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
(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制约心即水克火,如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制约肺即火克金,如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肺制约肝即金克木,如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制约脾即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脾制约肾即土克水,如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
(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依据五行学说,五脏中的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生理联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脾(土)可生之;肾(水)气过亢,脾(土)可克之。这种制化关系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环境的统一。
应当指出的是,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以五行的特性及其生克规律来论述的。然而,五脏的功能是多样的,其相互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五行的特性并不能说明五脏的所有功能,而五行的生克关系也难以完全阐释五脏间复杂的生理联系。因此,在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时,不能仅限于五行之间相生相克的理论。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的生克乘侮理论,来说明在病理情况下脏腑间的相互影响。
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疾病也可以传至本脏,
这种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可分为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两类。
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个方面。
1、母病及子:
即母脏之病传及子脏。
如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故肾为母脏,
肝为子脏。
肾病及肝,即属母病及子。
临床常见的因肾精不足不能资助肝血而致的肝肾精血亏虚证,肾阴不足不能涵养肝木而致的肝阳上亢证,皆属母病及子的传变。
母病及子,多见母脏不足累及子脏亏虚的母子两脏皆虚的病证。
2、子病及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故肝为母脏,心为子脏。心病及肝,即是子病及母。
临床常见的因心血不足累及肝血亏虚而致的心肝血虚证,因心火旺盛引动肝火而形成心肝火旺证,皆属子病及母。
子病及母,既有子脏虚引起母脏也虚的虚证,又有子脏盛导致母脏也盛的实证。
包括“相乘”和“相侮”两个方面。
1、相乘:
是相克太过致病。
引起五脏相乘的原因有“太过”“不及”两个方面。
以肝木和脾土之间的相克关系而言,相乘传变就有“木旺乘土”(即肝气乘脾)和“土虚木乘”(即脾虚肝乘)两种情况。
由于肝气郁结或肝气上逆,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胸胁苦满、脘腹胀痛、泛酸、泄泻等表现时,
称为“木旺乘土”。
反之,先有脾胃虚弱,不能耐受肝气的克伐,而出现头晕乏力、纳呆嗳气、胸胁胀满、腹痛泄泻等表现时,
称为“土虚木乘”。
2、相侮:
是反向克制致病。
形成五脏相侮亦有“太过”“不及”两种情况。
例如:肺金本能克制肝木,由于暴怒而致肝火亢盛,肺金不仅无力制约肝木,反遭肝火之反向克制,
而出现急躁易怒、面红目赤、甚则咳逆上气、咯血等肝木反侮肺金的症状,
称为“木火刑金”。
又如脾土虚衰不能制约肾水,出现全身水肿,
称为“土虚水侮”。
总之,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可用五行的乘侮和母子相及规律来阐释。如五脏有病,可依五脏相生相克关系而传给其他四脏。如肝脏有病,母病及子传至心,子病及母传至肾,相乘传至脾,相侮传至肺,其他四脏,以此类推。
此外,运用五行学说还可以阐释五脏发病与季节的关系。五脏外应五时,所以五脏发病的一般规律,即春天多发肝病,夏天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天多发肺病,冬天多发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病理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
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
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来的资料,运用五行学说的相关理论加以分析,作为诊断内脏病变的主要依据之一。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
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气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等。
五行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主要表现在:根据药物的色、味,按五行归属指导脏腑用药;按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指导针灸取穴和情志疾病的治疗等方面。
五行学说运用五行归类的理论,将五脏、六腑、五体、五官、五色、五味等归属于五行。根据同一行的某种色味的药物与同一行的脏腑具有亲和力,调整该行脏腑的功能。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色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味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按照五行归属理论,青色、酸味入肝,
赤色、苦味入心,
黄色、甘味入脾,
白色、辛味入肺,
黑色、咸味入肾。
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五脏中一脏有病,可以传及其他四脏。
因此,在临床治疗疾病时,除对本脏病进行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调整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得传于脾。
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这里的“实其脾气”,是指在治疗肝病的基础上佐以补脾、健脾,以防肝病传脾。
(1)、基本治则: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2)、常用治法:
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
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等。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而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是健运脾土以补益肺金的治疗方法。
主要用于肺脾气虚证。
金水相生法:是滋肺阴养肾阴的治疗方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1)、基本原则: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2)、常用治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
抑木扶土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或平肝和胃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临床应用时,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对抑木和扶土法有所侧重。
培土制水法:是温肾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疗方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湿不化所致的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和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木火刑金)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肺清肝法。
临床上多用于肝旺生热、热灼肺阴之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与补肾水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亦称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证。
在针灸疗法中,针灸学家将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补虚泻实,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
情志疗法是治疗情志失调病证的重要手段。情志生于五脏,五脏之间有着生克关系,所以情志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关系。正是由于在生理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互抑制的作用,而在病理上和内脏亦有着密切关系,故在临床上可以运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达到调整情志、治疗疾病的目的,
又叫“五志相胜法”。
本内容手打摘录至全国盲人医疗按摩第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仅保留考试所需内容。如您觉得对您的复习有所帮助,请扫描下图二维码对作者进行打赏,让作者有更多动力去整理更多资料供大家学习,谢谢您的浏览。
请使用微信/支付宝/云闪付扫描付款。
本资源为小tc学习园地xtcgzs.cn收集整理,转载请保留此内容。如您使用其进行盈利,本站将保留其追求您法律责任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