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墨纸一笔画惆怅 3年前 323次点击
有一天,郑国有个渔人捕到了一只百余斤重的大甲鱼。
这个渔人自己不敢吃,就献给了国君。
郑灵公说甲鱼是大补之物,应该杀了炖汤,和众大臣一同分享。
一只百余斤重的大甲鱼要长多少年呢?
稍微有点敬畏心的人都知道这么难得一见的生物都属于天地之间的灵物,就不应该随便伤害它的性命。
但是显然郑灵公也没有什么敬畏心,直接让人把大甲鱼杀了炖汤。
在等待甲鱼汤炖熟之前,君臣无事,坐在朝堂上闲聊。
公子宋和公子归生是执掌朝政的两位大臣,都坐在离郑灵公比较近的地方,听到郑灵公说吃甲鱼肉的事情,公子宋就说,他早就知道有好东西吃,因为每次有好东西吃之前他的右手食指就会自动弹跳。
郑灵公听了却笑着说:“这一次恐怕你那个指头会不灵了。”
公子宋听了很不以为然,就说:“甲鱼汤人人有份,怎么会少了我的?”
过了一会儿,甲鱼汤炖好了,內侍们将肉汤都分装在一个个小铜鼎中,端上来一一分给众大臣。
另外有宫女将一只盛满甲鱼汤的小金鼎放在郑灵公的面前。
郑灵公趁公子宋不注意,悄悄给內侍说了几句话,然后內侍们将甲鱼汤按职位从低到高开始分时,分到公子宋和公子归生时,恰恰只剩下了一只小鼎。
郑灵公说:“归生年长,这一鼎甲鱼汤就让归生享用吧。”
郑灵公说完忍不住自己的得意,哈哈大笑起来。
满朝大臣,都有甲鱼汤可喝,只有公子宋没有。
公子宋坐在一边脸上忽红忽白,又羞又恼,突然跳起来,迅速奔到郑灵公的面前,用手捞了一块甲鱼肉放进了嘴里吞了下去,并且大叫道:“我吃到了好东西,我的手指头说灵就灵。”
说完也不向郑灵公行礼,就扭身跑出朝堂。
公子宋的这个举动是大不敬,按律当斩。
公子宋自然心里明白,他害怕郑灵公盛怒之下,马上就会诛杀自己,所以才着急跑了出去。
郑灵公自然是大怒,当即就要派禁军去斩杀公子宋。
是公子归生和众大臣一起跪下求情,说公子宋只是一时因羞愤做出的糊涂之举,并非是失礼。
郑灵公看众大臣一致求情,就强压怒火,饶过了公子宋。
但是没过多久,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就联合起来,以除掉昏君的名义,将郑灵公出其不意地杀死了。
郑灵公为什么会死?
是不是因为他既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别人。
他不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国君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行,也不了解他手下臣子的性格。
古人说:“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
郑灵公身居高位,却连一点自知之明都没有,这样的人生怎么能不危险呢!
不过没有自知之明并不是郑灵公自己的个人专利,事实上古往今来,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太多太多了。
比如说现在有些人自己能力小,却想享受奢华的生活,享受不到就各种抱怨。
或者是明明自己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却盲目觉得自己各方面都很好,谁也配不上自己。
伴随着没有自知之明就会出现嫉妒、傲慢等等负面情绪的出现。
当负面情绪积累的过多,看什么都不顺眼时,自己还能有什么快乐的日子可言呢?
我曾经有个亲戚就是这样的人,一直盲目觉得自己特别好,自己就应该过一种人上人的日子,所以一辈子干什么都要跟人比较,比不过嫉妒心就生出来,在人背后说别人的各种不好。
然后长此以往,不仅自己的日子没有过好,因为抱怨太多,连她的儿女都很讨厌她。
现在一般大众好像有一个误区就是自己怎么样,好像不关别人的事。
实际上自己的所作所为最有关联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你的好坏别人可能也不会有那么的在乎,但是自己的孩子不仅会把父母的一言一行看在眼里,还会事无巨细的将父母的从心态到行为都会模仿下来。
你希望孩子长成什么样子,自己就先要变成那个样子。
这不仅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也是决定未来自己受不受孩子尊重,能不能度过一个幸福老年生活的标准。
就像我那个亲戚一样,她一直认为自己特别好,别人说她一点儿不好,她都听不进去。
那得到的结果就是她的孩子都很厌烦她,又怎么可能给她尊重呢?
《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修身为本。”
古人教育后人,告诉我们不管是普通的老百姓,还是君主高官,都要以修身为本!
为什么没有告诉后人说,你们就要监督别人,看到谁做得不对,就往死里批判他!
为什么不用去管别人的闲事?
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身处的环境,自己做不好自己应该做的,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本分,自然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反噬,哪里还需要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去操心呢?
每个人想要生活得好,都离不开自利利他,自渡渡他的规律。
自己做的好,生活的好,自然会有很多人来效仿。
不需要去刻意的监管别人,别人也会自动自发的来学习。
反过来自己各方面都不行,却希望别人都做得很好,这个愿望不仅无法实现,还会为自己带来数不清的烦恼。
管别人是地狱,管自己是天堂。
这个规律自己试一试,就会懂得其中奥妙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