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墨纸一笔画惆怅 2年前 243次点击
明朝永乐年间,山西侯马的武通和武三兄弟俩在外地给一家人做工时,挖到了一坛子金元宝。由于当时是在夜里,而且只有武氏兄弟二人在场,兄弟俩一合计,就将整坛金元宝悄悄地带回了自己的家。
武氏兄弟二人在外地做工时,主要是以给死了人的人家修坟箍墓为生。一年冬天,天气极为寒冷,兄弟二人觉得在外做工快一年了,也该回家看看了,就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过年。这时,突然又来了一件活儿:为一个大户人家刚刚病逝的长者箍墓。
武氏兄弟原本当天就要回老家的,可主家说,临近年末了,做这活的人手少了,并且武氏兄弟的活干得极好,愿意出比平常要多出好几倍的工钱,请武氏兄弟一定要帮他们家把这活儿做了。
武氏兄弟见给的钱多,而且这家人原本就已经选了好墓地,并且墓穴在此前是已经挖好的,只需把回填的土清理出来,再重新箍一遍就可以了。看到活不算太重,也不怎么麻烦,加上给的钱还多,武氏兄弟一合计,觉得晚回老家几天,其实也没什么,就接下了这个活儿
箍墓个紧活儿,武氏兄弟说干就干。冒着严寒,兄弟俩一口气连干了五天。但是,三九严寒的天气,在空旷的野外墓地干箍箍墓活,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眼看着离主家下葬的日子不到二天了,为了赶进度,兄弟俩商量了一下,决定挑灯夜战。
这天晚上,武氏兄弟让主家送来许多柴火、吃的和几坛酒,吃饱喝足后,就连夜干了起来。干到后半夜时,帮忙的几个当地人冻得顶不住了,看着武氏兄弟干的都是技术活了,觉得自己实在也帮不上什么忙,就一个一个地找借口溜回家去了。
只顾自己干活的武氏兄弟也不管那几个人,在墓穴里歇了一会儿,吃喝了一通后,又接着干了起来。武通用小锹开挖一个一尺见方的内堂,武三准备着收拢墓口的材料。兄弟二人想着连夜把收尾的活儿干了,等第二天早上,主家下葬了人,就封了墓口走人。
武通一个人半跪在地上,一锹一锹地铲土。内堂快挖到一半时,小铁锹“呲啦”一声碰到了硬物。“坏了,这活又得耽误功夫了。”武通听到这一声,头就大了。碰到了硬物,要把这硬东西先清理走,然后还得用砖再箍出一个一尺见方的内堂,这无疑就大大增加了工作量。
尽管要耽误功夫,但武通还是想着赶紧把硬物挖出来,好用砖去箍内堂。武通用火把照了照硬物,见是一个黑亮亮、圆鼓鼓的东西。等他挖出来一看,是一个用蜡油密封了的坛子。
武通搬动坛子时,觉得这个西瓜大小的坛子有点分量,心里有点纳闷,就招呼兄弟武三过来。兄弟二人借着火光打开了密封的坛子,登时就傻了眼:满满一坛子金元宝……
按理说,给人家干活,在人家的坟地里挖到了东西,不应该私自打开,如果打开了,这东西就应该送还主家,更何况是稀有珍贵的金元宝。可是,正因为稀有珍贵,才让武氏兄弟动了私藏之心。
大哥武通捧着金元宝,看着在火光下黄灿灿诱人的金光,涨红着脸说:“三,现在就咱兄弟俩人在,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如我们把这些金子拿回家去吧!”
武三听了,正中下怀。赶紧说:“哥,那咱说干就干!”
武氏兄弟随即将金元宝放回坛子,用一件内衣包裹起来,像没事人一般继续加紧干活。二人一起把内堂修好后,就收了工。第二天再来收尾,也等主家来验收。
武氏兄弟一觉睡到后晌,才叫上主家人去墓地。主家查验一番,对武氏兄弟干的箍墓的活儿非常满意。对武氏兄弟好菜好酒招待一番,当场就结了工钱,还额外送了一份答谢礼金。
主家按日子安葬了逝者,武氏兄弟在主家人的监管下,封死墓口后,不动声色地吃过主家的答谢酒席,才回到住处,收拾齐备东西,往老家侯马赶。
距离过年还有二十多天时,武氏兄弟回到了侯马老家。怀揣着一坛子金元宝,兄弟俩竟然十分沉得住气,他们该过年就过年,该探亲访友和来来往往的事,一件也没有落下。过了正月二十,武氏兄弟才悄悄地地合计一下,把一坛子金元宝二一添作五给平分了。兄弟俩各自藏好了自己所分得的金元宝,然后像往常一样,出了正月就结伴外出做工了。
到了初秋时节,大哥武通带着一个娇滴滴的小娘子回到了侯马,看样子是新婚不久。武通对人介绍说,小娘子是他的新婚妻子,带回乡里来认亲;弟弟武三也在外地成了家,就留在外地生活了。武通还对乡邻说,自己以后就常住家乡过日子了。
果然,武通很快就买了五十亩地,又在城里置办了一处大宅院,还在一条街上开了几家商铺。此后,才三十多岁的武通就过起了富员外的日子。对于武通生活上的大变化,乡邻都以为他在外面做工多年,积攒了许多钱财,也就不以为奇了。
再说武三,在外把自己所得的十八锭金元宝变卖了八锭,得了800两银子。有了钱,本该过好日子了,可武三却犯了好赌好逛烟花枊巷的老毛病。没出三个月,武三的800两银子只是吃喝玩乐就花光了。
花光了800两银子,武三又去另外一地,变卖了三锭金元宝,得到300两银子。这回武三长了教训,花了100两银子在潼关城里买了一处带院落的房子,也买了十亩地,就地娶了个媳妇,过起了日子。
就这样,兄弟二人各在一处过着自在日子。随着家业越来越大,武通竟然还当上了陕西山阳县的县尉。
武通到任时正值春天,才上任三天,他就接了一个案子:兄弟二人在自家院地里挖出了一坛银子,因分银不均,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告到了县衙。
武通接了这个案子,到了兄弟二人挖出银子的院落查看了一番,当场问了兄弟二人几个问题,然后一言不发地回到了衙门。
新老爷刚上任就遇上案子,老百姓都等着看武通怎么断这个家务案,可武通只是去转了转,看了看,回来什么也不说,只是让差役将兄弟二人收入了牢房。
古话说,清官难断家务案。武通不是不能断这个家务案,而且以他此前走南闯北的经历和后来靠分得的十八锭元宝而发达起来的见识,他也有能力马上把这个兄弟争银的案子给办了,可武通不想这么快就办了这个案子,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因为初来乍到,武通想看看这个简单的案子背后没有其他情况,当地老百姓对此案的反应,然后再根据情况推进案子的办理。然而,让武通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兄弟争银的案子还真有点意思。
原来,兄弟二人的父亲病逝前,悄悄告诉了老大,家里后院有他埋下的一坛银子,让老大日后挖出来,一部分用在置办家业上,一部分用来照顾还未成家的老二,给老二置办一份家业,张罗着娶一房媳妇。
老大知道老父亲的良苦用心,安葬父亲三个月后,才把这事告诉了老二,并和老二一起挖出了后屋墙角下的一坛银子。随后,老大就按照父亲的遗嘱,开始给老二置办家业,张罗说亲的事。这本是老大遵行了父亲的遗嘱,给老二着力办的好事,可老二却不干了,他要求老大把银子分了,然后他自己的事自己去办。
起初,老大觉得一定得按照父亲的遗嘱把事办了,就不同意给老二分银子。但老二死缠不休,后来在族里长者的说和下,老大就把银子平分给了老二。
老二得了银子,就开始挥霍,很快就把自己的银子花得没剩下几两了。眼看着没了银子,自己啥事都没有办成,老二就急了。就想着找老大再要点银子,赶紧把自己的事给办了,可老大怎么可能再给老二银子呢?
老二就闹,老大这回再也不退让了,兄弟二人就打闹起来,告到了衙门。这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件案子完全是老二的错,可武通武老爷就是不着急办。
兄弟二人在牢里被关了一个多月后,倒是没有什么错的老大扛不住了,先要求见官。老大说自己可以再给老二一些银子,但前提是老二必须用这些银子置办家业,娶媳妇。但武通不同意老大的想法,就把老大又关回了牢里。
接着老二也扛不住了,见了武通就跪地求饶,说老爷怎么判都行,只要能让他们兄弟俩都先回家,自己以后再也不闹了,都让大哥说了算。但武通也没有答应,让老二回牢里继续好好想想。
又过了半个月后,老大和老二同时要求见武老爷,武通这才把二人提到公堂上,进行公开审问。审问当天,衙门来了许多老百姓来围观。
武老爷不怒而威地坐在公堂上,问了几个常规问题,然后让兄弟陈述自己的过错和要求。老大先来了一通自我认错,说自己没有管好兄弟,也没有把老父亲交给的事办好,还因为自己的无能,让兄弟俩人都吃了官司,坐了牢,说自己回去以后,一定好好善待兄弟,把家务事处理好。武老爷在堂上听着,微微点起了头。
老二更是痛哭流涕,说得最是动情。老二说,是他自己一身毛病,好吃懒做,还自做小聪明,从小都是老大什么都让着自己,处处保护自己,老父亲把藏银的事只说给老大,那是老大能主事,而自己就知道吃喝玩乐,到现在一事无成。
老二还说,以后所有事都听老大的,给不给银子也没关系,只要让兄弟俩都回家,自己改过自新,会自己去挣银子,会通过自己的劳动置办家业,自己挣媳妇回来……
武通在堂上听着,不住地点头,眉头也慢慢地舒展开了。审到最后,武通也没有多说话,他和善地判道:“兄弟二人争银一案,由兄弟二人回家自行商量解决,本官派人监督办理,若兄弟二人办得不妥,再有纠纷,本官再重新提审……”
案子就这样结了。兄弟二人和围观的百姓都没觉出武老爷断案的高明之处,但对武老爷的判案结果都能接受。武通也不多说什么,问了兄弟二人和围观的众百姓还有什么要说的,众人都摇头,随后就都散了。
半年后,争银的兄弟二人一起来向武通发喜帖。老大把老父亲留下的一部分银子拿出来,给兄弟置办了家业,兄弟自己用省下的钱,自己拿主意娶媳妇,请武老爷来吃喜酒。
喜宴当天,兄弟二人和众百姓才回味过来武通老爷办案的高明。武通用拖和磨的方式,让兄弟二人难受,让他们自己反省,让他们自行商量解决问题,这样来断家务事的方式,既没有伤到兄弟间的和气,反倒增进了兄弟俩之间的感情,最终还按照起初老父亲留下的遗愿,把事情都办妥了。
几天后,武通想到自己的兄弟武三还在外地过着生活,就发帖给自己的兄弟武三,请他带着家眷来山阳县省亲。
武氏兄弟意外得了金元宝,不动声色地过起了发家致富的日子,这与平日里兄弟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有关。
如果当日兄弟俩执意要回家,就不会有挖得金元宝的机会;如果兄弟俩箍墓时,非得要求主人安排的帮忙人在场,那金元宝就会公之于众。那样的话,也许后来,武氏兄弟仍是在他乡做着修坟箍墓的苦活儿……
后来,武通做官断案,如果只是简单地来断了谁对谁错,那争夺银子的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和仇恨就会越积越深,那样做,只会是一时解决了矛盾纠纷,却又留下了新的隐患。所以,做人做事既要讲理,也要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