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第二节,阴阳学说

3 用户39970 8个月前 113次点击

(一)阴阳学说的概念含义

阴阳的概念:

阴阳其实是一个概念性的词汇,是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水火者,阴阳之征兆,水和火就是阴阳的经典代表。

阴阳学说就是分析关联事物的阴阳属性和变化规律,从而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的一门学说。

阴阳的特征:

如果将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判断为阴阳,那么就需要观察其特征作为属阴、属阳的判断依据: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无形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

阴: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有形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或属于有形的器质方面的。

阴阳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阴阳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阴阳具有可分性,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所谓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如白昼为阳、黑夜为阴, 其中白天的上午和下午,黑天的前半夜和后半夜又可以再分,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知识解读

 一年四季也可划分阴阳,夏秋为阳,冬春为阴

夏季阳气最为旺盛,属阳中之阳,也称太阳。

秋季阳气逐渐减少,阴气逐渐旺盛,属阳中之阴,也称少阴

冬季阴气最为旺盛,属阴中之阴,也称太阴

春季阴气逐渐减少,阳气逐渐旺盛,属阴中之阳,也称少阳。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也是主要特点分为六项: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自和平衡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客观上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的属性是相反矛盾的,如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皆有相互对立的属性。

只有两种事物、现象相比较成立对立的关系,才是阴阳的存在条件。

阴阳制约:

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抑制约束的特性。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动极者镇之意境,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这些都出自于中医经典,都阐明了阴阳对立制约的特点。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的互根互用是指事物、现象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又称“阴阳相成”

阴阳互根:

阴阳不仅是对立制约的,还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因为阴阳就是两种事物、现象相比较,一者为阴,一者为阳,如果阴丢失不存在了,比较得出的阳也不成立了。

所以两者互为根本,不可分离,双方都是以对立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句话来自《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提到。

这两句的话意思也是,只依靠阴、或阳单方面的因素条件是无法使事物增长或者运行,而人体内的阴阳,一旦分离,便会发生病变,造成亡阴、亡阳,体内的精气也会随之消散,生命以此告终。

这两句话也都阐明了阴阳互根的重要关系。

阴阳互用:

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守于内,阳防于外,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昼不精,夜不寐”

多见于老年人,晚上睡不着,白天打瞌睡的现象,是因为营卫失和,气血亏虚所致。

卫气循行于外,营气循行于脉内,二者相比较,卫在外,主动,属于阳,营在内,相对静止,属阴。

白日卫气循于外,营气循于内,晚上阳气逐渐衰减,卫气也会逐渐衰减,但由于营卫失和,导致夜晚阳气盛,所以难以入眠。

而营卫之气皆源于气血化生,老年多气血衰弱,也是不寐的因素之一。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如果阴或阳的损伤都会导致另一方的虚损,因为阴阳互根,相互为根本,阴阳互用,相互滋养的关系

如果另一方损伤,根本受损,又不能互相滋养,就会损伤对方,所以阴虚就会导致阳虚,阳虚也会导致阴虚。

这些也都出自于中医经典,都阐明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中医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的运动变化构成一切事物,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法则是贯通天地自然的规律,人们所患各种疾病也是因为阴阳的消长,所以治病也必须抓住这个根本,理解这个观念。

阴阳交感: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会相互发生作用,是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代表经典:“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阴阳互藏:指阴阳双方中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代表经典:“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消长平衡:阴阳是处于不断增长和消减的变化的。根据特点不同,消长不同

   阴阳处于对立制约的关系时:互为消长,阴气减少随之阳气增多,阳气增多随之阴气减少。

   阴阳处于互根互用的关系时:皆消皆长,阴气减少随之阳气减少,阴气增多随之阳气增多,反之亦然。

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另一方转化,阳气可以转阴,阴气也可以转阳。

代表经典:“重阴必阳,重阳必阴”,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自和平衡:阴阳双方具有自动维持恢复以调节平衡的能力和趋势。

人以交感互藏,男女构精而诞生。

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消长自和维系协调阴阳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有序进行,生理功能才能稳定发挥

-反之阴阳离决,生命乃终

-反之阴阳失衡,百病从生

阴阳转化亦是一种规律,三伏热极而转冷,三九冷极而回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的应用

人体组织的阴阳划分: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织结构相互联系,以相应的特点划分阴阳属性

如外、上、左为阳,内、下、右为阴,以此为依据

背、头、体表为阳,腹、足、内脏为阴;

属于功能活动的属阳、属产生功能活动的脏器属阴

而六腑传精不藏属阳,五脏生精藏精而属阴

五脏再划分阴阳:

按位置和生理功能划分:心肺在上为阳、肝脾肾在下为阴

心为阳中之阳,肺为阳中之阴;肝为阴中之阳、肾为阴中之阴

脾为阴中之至阴,为三阴之始、故脾为至阴。

这里“至”有“到”的意思,由阳转阴,由阴转阳,升降出入生化气血的枢纽。

病因的阴阳属性

六淫邪气有:风寒暑湿燥火;其中寒湿燥属阴,暑火风属阳。

外感病属阳,内伤属阴等

阴阳盛衰的病理表现:

主要以阴阳对立制约和消长关系失调导致寒热虚实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实证-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阳胜则热-实热:阳热亢盛、功能亢奋、高热烦躁,并灼烧阴津,故常口渴、便干津液亏少等表现,治法-热者寒之。

阴胜则寒-实寒:阴寒内生、功能抑制沉静、恶寒、痰饮、畏冷喜热的表现,治法-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虚证-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阴虚则热-虚热:指阴液(阴液:精血津液一类)亏损,阴虚不足以制约阳,导致相对的阳盛,功能会有虚性的亢奋表现,表现出低烧、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的表现。

治则-阳病治阴-虽有阳亢表现,但和实热不同,不能用大寒以消热,应以滋阴制阳,滋补阴液才能制约阳亢,又名-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则寒-虚寒:指人体阳气虚弱受损,阳虚不足以制约阴,导致相对的阴盛,功能会有虚性的抑制表现,表现出畏寒肢冷的虚寒性表现

治则-阴病治阳-虽有寒性表现,但和实寒不同,不能用大热之药以散寒,应以扶阳抑阴,扶持阳气才能制约阴寒,又名-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两虚-阴阳双补

阴精和阳气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引起另一方的不足,最后导致阴阳两虚,此类多为慢性虚性病证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以阳虚为主-阳损及阴,当以补阳为主,兼以补阴。                              以阴虚为主-阴损及阳,当以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阴阳转化:

疾病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会发生转化,寒性疾病转化为热证,热性疾病会转化为阳证。

临床辩证时,首先就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本质。                   

药物阴阳属性

四气: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

五味: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属阳                                  沉、降属阴。

目前还没有评论
添加一条新评论

登录后可以发表评论 去登录